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旧栏目 / 阜阳三中教学教研 / 历史组 / 历史组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发布时间:2014-01-15 01:32 浏览:11948
【字体大小:

  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今天,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切实发挥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本文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建构主义   历史教学   主体作用   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景,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要想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这句话的涵义,这句话的核心:尊重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学生主体,似乎被另外一些新名词淹没了,但是,还远远没有做到,落实到课堂的很少。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在创新和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改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显得重要,本文仅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如何在历史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指导作用,谈几点体会。

一、为什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可否认,在旧教学模式下,历史教学存在着一些缺陷。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而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听众”的角色。这些缺陷导致了高中学生学习历史往往采用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方法,被动和机械地应付测验考试,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对历史知识的正确认知和融会贯通的运用的能力。学习历史的兴趣几乎荡然无存。

教学是一个由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构成的双边互动过程。确实,我们应当强有力地确认并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同时是切不可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不仅是教学活动中的认识和实践的主体,而且是一切教学目的和影响的体现和检验者,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教学目的的达成与否。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历史教学中必须加以探究的问题。

二、怎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不会天生自然地表现于教学过程中,而是需要教师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1、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有效接受、加工、储存和提取,与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运用这种科学方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前提。

教科书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依据。所谓学习历史的方法,首先是正确阅读和理解历史教科书。

就笔者的理解和实践来看,教师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教科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环节构成:

第一、泛读全书,粗略了解章节的内容结构和梗概;

第二、精读章节内容,标出重点之处;

第三、编写章节提纲细目,把握它们的纵横联系;

    第四、思考和回答问题,巩固阅读所得。                 

    通过这四个环节的反复训练,学生就能够掌握教科书的要点和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化和立体化的认知。

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记忆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不会记、记不住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历史教学的特点,教给学生正确记忆的方法,诸如历史特征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等等。这些记忆方法已有不少同行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法的记忆指导和训练,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于对历史知识或概念、要点的记忆中去。

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取得预期效果,有两个决定性的制约因素:

第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否确立起权威地位。这个地位的确立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人格魅力、语言魅力和学识魅力,三者不可忽缺。

第二,教师对教法的运用是否具有吸引力,即生动形象性、启发性和探索性,是否具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的成就感。这两个因素实际上相当于构成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否发挥的核心问题,即教师自身的素质。

2、培养学生设疑探索的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我们不应该仅仅把它看作是单纯地接受和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学生还有一个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对获得的知识再加工而成为自己主体知识的过程。后者是教学基本目的得以达成的根本所在。因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受激发而呈积极活动状态,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意义。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思维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即在理解某一个事物、概念或规律时,会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分析。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设疑、多思考,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假设、因果联系、相同相异比较、追根溯源等方法来创设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自觉地建立“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结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敏锐地捕捉存在于学生认识上和方法上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及时加以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设疑和探索,是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的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其顺利展开既有赖于教师本身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又有赖于操作的可行性和相宜性。蕴涵于前者之中的意义是勿需赘言的,后者,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教师所设之疑要避免过于简单化或者超越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

2)教师所设之疑不仅要紧扣课文内容,还要富于启发性和探索性。例如在比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时,就它们的成败,应该引导学生得出关于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新生的资本主义和没落的封建主义发挥了截然不同的作用的结论;又如,在比较16——18世纪中西方社会发展的不同途径的时候,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思考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特殊性,等等。

3)对于学生的质疑,不管其质量水平如何,切不可怠慢或轻率粗鲁地加以否定。善意的指正和科学的指导非常重要,以致成为保障课堂探索氛围和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的必要条件。

  3、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习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构成的认知过程,其中各个环节,包括兴趣、情感、意志等等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学习的质量或成效。一般来看,学生在智力上的差距是不大的,影响学习的主要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此,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化,是保证其主体作用有效发挥的内在心理因素。

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爱好的稳定趋向,它推动着人们不断地去学习和探究。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的历史知识本身具有莫大的魅力而对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获得了成绩而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正确认识这一点,有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知识的魅力及其对学生的吸引力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必须通过媒介才能够建立起来。教师生动的讲述,富有哲理的评论,栩栩如生地再现历史及其对后人的启示,是建立这种联系的必要介质。其次,教师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突出重点的讲课,把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从机械记忆升华到理解的融会贯通的境界,使学生真正获得历史知识和历史感悟而生成成就感。教学手段,除了课堂教学条件下可以运用的以外,还应该包括历史课的课外活动,如讲座、讲演、专栏、参观等等。总之,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不仅要求教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良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来创造条件和氛围。

    情感,是对学生的历史认知行为产生很大影响的一种心理因素。在欢愉、自信的情感中,学生的教学参与度高,思维活动积极;反之,在忧虑、沮丧在情感中,学生则表现出懈怠、消极或厌烦的情绪。因此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是与学习效果或质量成正比关系的。清醒地认识这一点的目的就在于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高超的教学水平、诲人不倦精神、和蔼可亲的和尊重学生的态度,对此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惟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意志,是人们克服困难、自觉组织行动以达成目的心理过程。学生学习历史,与学习其他学科一样,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其坚持学习并能提高学习质量,与学生在学习中具备什么样的意志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对学生意志的培养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师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适当的难度和恰如其分的挫折是必要的,但是决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不着边际的好高骛远,百害而无一益。

第二,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察觉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发生的挫折。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在作业、试卷中注意学生的错误而及时纠错订正;在平时的交往注意收集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言谈和议论,从中发现一些关于学生学习心态和现状的信息,等等。

第三,教师给予学生热忱的帮助指导以及善意的鼓励和期待,是激发学生自信、强化意志、发奋能力的原动力。

第四,教师要适时地、经常性地运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对学生进行英雄事迹教育,已提高他们战胜自我、战胜困难、勇于钻研的积极性。这类材料在教材中是信手拈来,不胜枚举的。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有几个需要克服的问题:

第一,教师不能为创设课堂教学气氛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使教学内容庸俗低级化,必须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第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意味着教师放弃原则、放弃必要的严肃批评,对于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倾向不能放任自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方式必须坚持。

4、培养学生自我检查和评价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我检查和评价的习惯,是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手段,它可提高学生对学习管理的参与意识。

在相当长的时间中,教学双方似乎习惯于教师出题考学生,批改学生答案和学生被告知成绩或分数。这种单向性检查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姑且不论,但其具有的置学生于纯粹的被动地位以及导致学生轻学习过程而重成绩或分数的现象消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消除这种状况的最好办法是提升学生在检查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确立起“自己的学习自己负责”的主人翁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有助于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主体作用。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于一切可能产生的评定学习结果的书面成绩,可以先有学生根据要求(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自我评判和相互评判,并作出书面评语,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讲评,既表扬好的,又引导学生追溯错误的根源,匡正学生思维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偏差。这是一个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

检查和评价有必要推演到教学的阶段性总结中。一般来说,试卷及其答案的成绩或分数,并不能全面涵盖教学内容和目的,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而它的单向性操作又添加了既有的局限性。因此,推动学生积极投入这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一方面,它可拓宽教师发现问题的视界,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参与学习管理的主动性。

    教学的检查和评价不应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而应该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仅仅是教师完善自我的一个途径,还是一个置自己于和学生平等地位,打破师生隔阂,增进互信互爱,建立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式。

    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和相互检查评价,教师都要先向学生提供提纲、可选择的方法、评语的要点。评语中应该包含:(1)错误之处;(2)主笔者对错误的看法,是记忆不足还是理解不足,是方法问题还是态度问题;(3)主笔者指出可以发扬或借鉴之处。

    教师在汇总了学生的检查评价结果后,一定要做好两项工作,即精心准备的讲评和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上所要解决的,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忽视教学双方的互动关系以及压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使学生不仅最大可能地获取历史知识,而且在思想道德和情操方面得以提升。这种教学方式的操作并不复杂困难,关键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素质。可以这样说,教师的学识、教风、人品、修养、思维方式等因素无不影响着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不断完善自我,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 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初探》

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   李强

《文学接受与学生主体 ——试论语文创新教育的观念前提》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 姜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