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旧栏目 / 阜阳三中教学教研 / 历史组 / 备课活动

热点二 供给侧改革

发布时间:2017-06-04 00:31 浏览:3359
【字体大小:

A、知识链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

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1)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

(2)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3)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2.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

(2)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

(5)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

(6)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未取得预期效果。后转向政治领域改革,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

(1)19世纪中期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

B、典题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美国遭受危机的打击最重,工业生产持续下降达三年之久。1932年全国工业生产比危机前的1929年下降了46.3%。经济被抛回到1913年的水平。危机期间,13万家以上的企业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赶出工厂,流浪街头。失业人数在1933年将近1 300万,大约为劳动人口的1/4。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群众的反抗斗争,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一筹莫展。他也采取过一些小规模的国家干预行动,但他基本上死死抱住“自由放任”政策而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个重大问题上趑趄不前。在他执政期间,危机更趋严重,社会混乱,人心惶惶,很大一部分人对现有制度丧失了信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在稳定住政权以后,没有必要的把“战时共产主义”作为通往共产主义的捷径继续全面推进,到了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残酷的余粮收集制使得农民被剥夺,生产积极性下降,到了1920年,谷物产量只能达到战前的54%,经济作物更糟糕,棉花仅有6%,甜菜不到7%。工业情况更糟糕,工业产品仅达到1913年的1/7。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活困苦中。列宁自己后来总结:“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了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我们遭受的任何失败都要严重得多,危险得多。”1920年~1921年初,50多起大规模农民暴动反对布尔什维克,最大的一起“安东诺夫暴动”波及了整个坦波夫省。震惊历史和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喀琅施塔得水兵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经济危机的表现,并比较胡佛、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并指出列宁为此采取的对策。

答案 (1)表现:受危机打击最重;金融系统崩溃;工农业生产下降;失业人口剧增;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信心动摇。

措施:胡佛:固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导致危机加重;

罗斯福:采取新政,国家干预经济,使美国逐渐摆脱危机。

(2)影响:积极:使苏俄在特定历史时期,集中最大的人力物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

消极: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战争结束后继续将其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对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商品经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