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7年高考生物试题依托教材并重视生物实验探究。其次关注生物学重要的
科学实验方法。连续2年的29题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
关键词:课标 实验探究 启发
一、对课标卷的整体感受
课标卷整体上的特点是依托课本、重视能力、稳中有变。延续了以往的风格,重基础、重实验、重能力考查,同时有部分题型出现创新。试卷整体难度有所提升。
1、试卷结构与内容
首先,从分值分布去看,同去年相比,必修三的比例增加,必修二比例基本不变,必修一比例下降。整体上16年和17年必修二的比例较往年均有所增加。
从考点分布来看,细胞结构、光合作用、伴性遗传、遗传的分子基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基因工程等考点在去年也全部出现,这体现出高考命题是稳定的、延续的、可重复的。
考点的变化上,选择题课本基础实验由去年专门考酶的实验,变成今年综合性较强的考查颜色反应的基础实验;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模块则实现轮换考点——去年考神经调节,今年考免疫调节,大题去年考免疫调节,今年考内环境稳态;生态学方面则从去年的生态观点变成今年种群数量的变化。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连续两年都只在选择题中考查了这个模块,大题则没有出现!总体而言,今年和去年的试卷结构和试卷内容非常稳定,考生能够较好的适应高考题的风格。
2、试卷分风格与难度分析
从学科特色来看,首先,2017年高考生物试题依托教材并重视生物实验探究。其次关注生物学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连续2年的29题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2017年用同位素标记法区分DNA病毒和RNA病毒,2016年同位素标记法探究ATP、DNA的结构和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第三,深入探讨生物学观点:在2016年,首次在高考中提出生物学思想——生态思想(第5题),2017年又在38题的最后提及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启发。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具体如下 :
①选择题部分增大对图表题型的考察,如3、5两题;增大了对实验的考察力度,如2、3、4题;同时也出现了对一些相对冷门知识的考察,如第2题的台盼蓝,难度有一定提升。
②非选择题部分最大的变化出现在第一道题(即29题),去年32题遗传题是以果蝇为素材,考察实验设计,难度也大,今年32题放弃了这种形式,但是直接在29题延续了这种风格,并且把这种开放度非常大的实验设计放在非选择题的第一道大题直接考察,历年来少见,估计考生考试中会相当不适应。选做部分相对稳定相对稳定。
整体难度同去年相当,主干突出,试题表述清晰,提问明确,要求考生熟悉教材,重视教材细节。部分题目需要考生拥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够较为完整的运用生物学语言进行表达。由此可以预测,今年的生物成绩和去年一样,分数会集中在一个中间段,很难出现高分和低分。
非选择题和选择题比较起来难度较大,从表述方式上看,选择题表述以简洁精练为主,不会造成考生额外的解题难度。非选择题侧重于对考生阅读能力及表述能力的考查,今年依然如此,几乎每题都少不了文字表述。文字表述的内容主要是设计实验并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29题、32题),描述一个现象的原因(30题,37题,38题),说出某个生物对象的功能(31题)。而文字表述也成为生物学中最难最具区分度的地方。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考查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命题理念。高考生物难点不再像以往那样落在遗传上,遗传推理计算的要求降低了。但对考生的生物学功底的考查愈发增强。
现从第29题分析如下:高考过后选择竞培中心的147人样本进行试验,其中60%人直接跳过没写,可见得分情况不容乐观。先分析此题。
29.(10分)
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
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答案:(1)实验思路:
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监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病监测其放射性。
(2)结果及结论:
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解题思路:(1)由于DNA和RNA元素组成相同,但其有各自的特有碱基,DNA特有碱基为T,RNA特有碱基为U,分别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碱基T、U培养宿主细胞,使宿主细胞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碱基T和U,再利用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看子代病毒是否含有碱基T或U。
(2)甲组用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碱基U、1H的碱基T培养宿主细胞,使其宿主细胞含有3H的碱基U。再用病毒去侵染含3H碱基U的宿主细胞,看子代病毒是否含有碱基U;乙组用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碱基T、1H的碱基U培养宿主细胞,使其宿主细胞含有32P的碱基T。再用病毒去侵染含3H碱基T的宿主细胞,看子代病毒是否含有碱基T;若A驵子代病毒具有放射性,B组不出现放射性,则说明其遗传物质是DNA,反之A组不含有放射性,B组含有放射性,则其遗传物质是RNA。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考试说明中对应的能力要求:
2.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高考试题对教材中的实验直接考查的很少,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29题侧重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实际上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延伸)
教学启示:
1、实验原理的总结
2、实验目的的总结
3、试剂、材料的总结
4、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总结
5、实验流程总结
6、实验条件的总结
7、实验结果、现象的总结
8、实验拓展延伸总结
第29题,充分考查了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与理性思维,突出了考试目标与要求中的实验与探究能力:(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运用。关于实验设计理念的考查,对于能力的要求体现是非常贴切的,而且又能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两大关键词科学探究和理性思维对接。该题提示的关键词还是较多,如①甲乙两组②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③宿主细胞④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题目对考生的作答要求是: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根据题干信息,要求考生明确DNA和RNA的结构差异,再结合病毒培养方式,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分别标记碱基T和U。在作答要求方面,平时的备考训练方面,学生要有科研工作者们严谨的实验设计思维,同时还要有准确的文字表达能力。这道题的解答思路源自教材:一是标记病毒要先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培养普通培养基,再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活细胞培养病毒;二是DNA与RNA的区别在于五碳糖和个别碱基不同。可谓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是一道能充分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好题。
二、备考启发
高考命题是在主干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进行试题设计,强调核心知识之间的综合与运用。根据高考的特点,结合高三备课组一年来的备考经验,我的感触有以下几点。
1、重视基础,突出重点,加强核心知识模块之间的联系。备考就是夯实知识点,通过知识连接点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储备完整、简明及准确答案;从而培育出新的知识生长点,以具备强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到教材中去。学生的目前的习惯:听讲不认真,对课本了解了粗枝大叶后,就迫不及待的去做题。舍近求远、喜新厌旧,跟着感觉走,缺少科学而理性判断。所以要回归教材,加强对课本中图的解释与训练、关注教材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方向的拓展、延伸,即“储备答案”。
3、研究高考题。研究高考题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而不是教师研究并把结果告诉学生。备课组要经常来看看高考题,有多少是源自课本的思考题、习题。进而再看看两者之间是差不多还是大不一样,如果是差不多,则学生要做什么?想一想:学生是这样认识的吗?如何让学生回到正途?
4、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一要要求学生敢写、多写,二是要习惯用专业性术语甚至是书上的“原句”、答题结束后要与参考答案的叙述比较,来完善自己的表达能力。
5、高三后期,要培养学生从学生思维到考生思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