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旧栏目 / 阜阳三中教学教研 / 语文组 / 备课活动

打磨导学《逍遥游》

发布时间:2017-12-01 00:29 浏览:3040
【字体大小:


 22.《逍遥游》一轮复习导学案(一课时)


【每日积累】
一、成语
1、不容置喙 :不允许插嘴
2、不胫而走 :传播广
3、竹报平安 :指家信,报平安
4、身无长物 :很贫穷
5、苦口婆心 :不厌其烦反复劝
6、沆瀣一气 :臭味相投相勾结
二、背诵柳宗元《小石潭记》、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主动学习,掌握“志”“名”“穷”三个实词的用法。 
2.掌握课文中“何”这个虚词的基本用法。
3.熟记课文涉及到的文化常识,翻译好文中较难的句子。
【学法指导】
1. 用心默记【知识链接】中三个实词的每一个义项。
知识链接·基础积累
一、默记下面三个实词的义项
1.志
(1)记载:《齐谐》者,志怪者也
(2)标志: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志向: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记:博闻强志
(5)一种文体,记:项脊轩志
2.名
(1)名字:其名为鲲 
(2)命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拜访,探望: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有名的:隳名城,杀豪杰
(5)出名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6)立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名词:名列前茅
3.穷
(1)穷尽,用尽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不得志;不显贵: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3)走到尽头;寻究到底:复前行,欲穷其林。
(4)贫困;贫乏:“倒替你这小贱人白白养着穷汉,教我衣食从何处来?” 
二、默记下面虚词“何”的用法

<代>
⒈什么。《触龙说赵太后》:“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⒉哪里。《齐桓晋文之事》:“何由知吾可也。”《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
⒊为什么。《过秦论》:“为天下笑者,何也?”
⒋怎么。《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何能及君也?”
⒌哪;哪个。《诗经·隰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商君书·更法》:“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②<副>多么。《汉书·东方朔传》:“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
Hē   <动>通“呵”,呵问。《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Hè   <动>通“荷”,扛,背。《诗经·曹风·候人》:“彼候人兮,何戈何祋。”


三、熟记课文涉及到的文化常识
1. 古代历法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因为史料都是记年体的。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等。


2. 农历的称谓
一月通常称:正月、端月、初月;二月常称:仲春、仲阳、如月;三月常称:暮春、末春、晚春; 四月常称:孟夏、首夏、初夏;五月常称:仲夏、超夏; 六月常称:荷月、季月、伏月; 七月常称:孟秋、初秋、新秋;  八月常称:仲秋、正秋;九月常称:季秋、晚秋、暮秋:十月常称:孟冬、初冬、上冬; 十一月常称:仲冬、中冬; 十二月常称:季冬、严冬、残冬


自主复习·基础积累
【自主复习要求】解释下面加点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      )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      )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    )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    )榆枋,时则不至而控(    )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     )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      )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    )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    )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     )一官,行(   )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    )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     )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      )天地之正,而御(     )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一轮复习训练案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下列各句中的“然”字,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B.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C.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D.虽然,犹有未树也


3.与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彼且恶乎待哉
A.之二虫又何知        B.而莫之夭阏者
C.去以六月息者也       D.奚以知其然也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抢榆枋而止         抢:触,碰。
B.我决起而飞              决:快速的样子。
C.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D.《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5.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6.对下列文化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旬有五日而后反”,一旬是十天。
D.“御六气之辩”之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                     B.不过数仞而下
C.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D.顺流而东也


8.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众人匹之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虽然,犹有未树也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9.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小知不及大知             B.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10.翻译下面文段中的划线句。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限)于时也;曲士(乡曲之士,指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传说中的海水排放处)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尽);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存在)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蚁穴)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大仓乎?号(称呼)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通“萃”,聚集)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筹划),三王之所争(指争夺天下的战事),仁人之所忧,任士(担负职务的人)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2)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逍遥游》一轮复习训练案答案


1、C 解析:C项中的“其”用在选择句中,表示选择,“是……还是……”。A、B、D三项中的“其”均是代词“它”,代指“鹏”。
2.D 解析:D项中的“然”是指示代词,这样;A、B、C三项中的“然”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C 解析:例句是宾语前置句,A、B、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4.C 解析:“绝”应为“直上穿过”之意。
5.B 解析:①③⑥是结构助词“的”;②④⑤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⑦⑨是人称代词“他”;⑧是指示代词“此”;⑩是动词“到”。
6.B 解析:“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应改为“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7.C 解析:C项,“致”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到来。A、B、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分别解释为:向南飞、落下来、向东流。
8.D 解析:A项“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B项“果然”,古义为“很饱的样子”;今义为“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C项“虽然”,古义为“虽然这样”;今义为“转折关系连词,用于上半句”。
9.D  解析:A项“知”通“智”;B项“反”通“返”;C项“而”通“耐”。
10.(1)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
(2)居在九州内的人,都是靠谷物生存、靠船车来往的,人只是九州中的一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