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答案:24.C 25.A 26.C 27.B 28.C 29.C 30.D 31. C 32.A 33.B 34.D 35.D
40.答案:(1)特点:借鉴西方法治文明的成果;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征(或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变革历时长,进程缓慢;传统法制体系本质未发生根本改变。(每点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答案:24.C 25.A 26.C 27.B 28.C 29.C 30.D 31. C 32.A 33.B 34.D 35.D
40.答案:(1)特点:借鉴西方法治文明的成果;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征(或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变革历时长,进程缓慢;传统法制体系本质未发生根本改变。(每点2分,4点任答3点给6分)
原因: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主动变革;西方法治文明的影响;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影响(只答某一具体事件只给1分)。(每点2分,4点任答3点给6分)
(2)条件:商品经济的繁荣为西方向近代法治社会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古代的法治理论和中世纪的文艺复兴促进了西方法治思想的觉醒;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法治提供了理论和新的思想观念;市民社会的形成为西方法治社会转型奠定了社会基础。(共8分,每点2分)
启示:吸收中外法治文明的历史经验;不断探索和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法治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共5分,1点2分,2点4分,3点5分。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41.【知识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的观点可以推知社会现实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近代中国最大的背景就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思想文化又能够体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答案】示例:观点一: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或者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阐述: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先进中国人进行探索的首要任务。传统儒家思想无力应对这种变局,各个阶级先后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借西方器物来巩固清廷统治;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要求学习西方先进民主制度和思想以挽救民族危亡;而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要求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些思想始终围绕着救亡图存的主题,体现了近代中国反封建反侵略求民主的主流发展方向。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社会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突破出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转型。(12分,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观点二: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阐述:同上。
观点三: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阐述:举例论证即可。
45.【答案】(1)特点:继承前代并有所创新;地方军政兵财分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6分)
(2)“犬牙交错、层次繁复“有利于分割地方的人财物等权力,犬牙交错有利于消除地方政权凭借地理环境进行割据;(4分)不足:犬牙交错,容易造成管理不便,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层次繁复则容易出现行政效率低下,互相推诿扯皮,官员增多,政府财力开支加大。(5分)
46.【答案】(1)美国认为德国实力最为强大;欧洲是反法西斯力量的中心;海上交通欧洲航线较为安全;表现:劝说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和谈。(8分)
(2)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灭亡;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实力;(回答其中2点4分,3点7分)
47.【答案】【答案】(1)认识:两极格局形成,美苏等国垄断了核技术;美国包围、封锁、孤立新中国;中国百废待兴,教育、科技远远落后于世界,为了建立强大的国防,新中国有必要研制核潜艇;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使核动力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核潜艇的研制成功可以使新中国跨进大国行列,有利于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回答任意3点即可)
(2)不计名利、默默无闻、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忠厚坦诚、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详解:24.【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分封制
【试题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卫国州吁杀君夺位却不得民心,其臣向石碏求教,石碏说,朝觐天子就可以安定君位。卫国政局动荡但体现不了长期,故A错;材料主旨体现的是杀君夺位,与嫡长子继承制关系不大,故排除B;虽然州吁夺了君位但民心不服仍要借助天子权威来稳定君位,说明分封制在这一时期仍然有很大的影响,故C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答案】C
25. 【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
【试题解析】佛教强调排除世俗情感而中国人强调家族本位,敬畏祖宗,这句话虽正确却不能完全体现材料意思故排除B;宗教不能等同于封建迷信故排除C项;而理学在宋初并没有确立统治地位,故排除D。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纲常伦理,亦强调中华正统与外来思想之别,最重要的区分就是注重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和礼仪教化,材料体现佛教对中原礼仪教化和中华正统思想的冲击,故A项正确。
【答案】A
26.【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试题解析】选项A和B的说法“摆脱了”“避免了”过于绝对,且屯田本身并不能避免外族入侵,故排除;屯田的实施减少了内地百姓的负担,尤其是向边疆运粮的徭役负担,也有利于扩大农耕文明的范围,故C正确;屯田有军屯和民屯,可以满足一部分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但是不能抑制土地兼并现象,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之。
【答案】C
27.【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民大革命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图文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中华民国十五年印”可以得出是1926年,正值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北伐之际,结合所学,可知北伐军占领武汉是1927年初,故A错误;黄埔军校位于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故C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中共没有真正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故不可能国共共同掌握政府经济命脉,故D错误。根据图片信息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出当时黄埔军校运用政权力量合理统筹经济生活,故选B。
【答案】B
28.【知识点】抗日战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试题解析】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族工业内迁并取得一定发展成果。从1938年到1943年西南各省工业指数增长了五倍多,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的工业布局,并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选项A的“工业结构改变”无从体现,改变的是工业布局。选项B民族工业最高峰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故错误;选项D说法错误,战时体制的建立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不是影响。
【答案】C
29.【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计划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有效信息,辨别历史事实,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国库卷是指国家财政当局为弥补国库收支不平衡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它在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为国家“借钱搞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时间1982年判断出中国正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C项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C
30.【知识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礼法制度——中西方比较
【试题解析】设问“现象表明”可知应探究的是更深层次的因素,不能用现象来解释现象故A错误。中国古代家国一体,具有家天下的特点,而古罗马并不是,故排除B;古罗马并不是农耕经济占据主导,更重要的是商品经济,尤其是到了罗马帝国时代故C错误。社会权力的分配是一种政治现象,经济决定政治,正是由于生产力低下,而男性在当时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所以他们占据绝大多数的社会资源和政治权力。故D项正确。
【答案】D
31.【知识点】工业革命——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试题解析】传统观点认为: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而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观点显然与此不同。根据材料,从1750年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到1850年工业革命结束之后,英国的农业劳动力在增加,而工业劳动力也在增加,并非大量的农业劳动力直接转移到了非农业领域。所以,A选项的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直接”和“重大变化”说法不妥。“只有大约1/5的非农业的追加劳动力直接来源于农业劳动力转移。”可以看出B项错误;根据材料变化涉及的时间段较长,“英国农业人口快速流向城市”这一说法中,“快速”一词不妥,故D项错误;C项正确,圈地运动后英国农村形成大土地所有制,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的使用必然会改变英国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
【答案】C
32. 【知识点】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后期对启蒙运动的反思
【试题解析】启蒙运动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在经历了18世纪的高潮狂飙期之后逐渐趋于平静。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思想家对启蒙运动进行了反思。材料出自《19世纪的新教神学》,材料中作者提出了理性主义的局限性,认为理性主义并不是全能的,在对一切事物包括宗教进行批判的同时,理性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所以,选项B选项说法符合材料,不能选;作者认为,一切事物包括宗教都应该接受理性的批判,反映了宗教信仰的理性化趋势,选项C说法符合材料,不能选;批判主义也就是意味着对启蒙运动的反思,选项D符合作者表达意思,不能选;选项A“宗教信仰受科技进步的影响 ”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
【答案】A
33.【知识点】美国1787年宪法——资本主义代议制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后,随着行政权力的扩张,宪法分权制衡的理想平衡状态被打破,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发生异变,蕴含的共和精神(共和主义就政体形式而言是指:与君主制相对而言,国家元首是由宪法确定并定期任命的,而非世袭的;其政府职能是法定的、有限的)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选项B正确;选项A和材料说法矛盾,排除;选项C中,行政权控制了立法权不妥;选项D和材料无关,材料不涉及个人权利问题。
【答案】B
34.【知识点】新经济政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对小商品生产者和农民的让步”以及“保持同中农的联盟”可以判定是新经济政策,据此可知①③正确,故选D;②“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结构”说法不妥,因为,因为此时苏俄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④“斯大林模式”说法错误。排除选项ABC。
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后,随着行政权力的扩张,宪法分权制衡的理想平衡状态被打破,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发生异变,蕴含的共和精神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选项B正确;选项A和材料说法矛盾,排除;选项C中,行政权控制了立法权不妥;选项D和材料无关,材料不涉及个人权利问题。
【答案】D
35.【知识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及文学流派的特点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的文学流派的主要特征,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委内瑞拉作家阿图罗·乌斯拉尔·彼特里在1928年就发表了第一篇带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雨》,并于1948年率先引用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认为魔幻现实主义就是用想象与夸张对生活进行“特殊表现”,把现实变成“神奇现实”。这篇序言被看成魔幻现实主义的宣言。魔幻现实主义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美各国的现实生活,将神奇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超自然的现象与对现实的真实描写交织起来,使拉美的现实的政治与社会变成了人鬼难分、幻觉与真实纠缠的现代神话。小说取材于印第安雨神崇拜观念。印第安人求雨时,常将小男孩作为牺牲,小说中小男孩与大雨间有种神秘的关系。其它文学流派没有此明显特征。故选D
【答案】D
41.【知识点】(1)近代中国的法治进程——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与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浪潮
(2)近代西方的法治进程——商品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与法治文明进程的关系;中西法治文明进程对比给我国现代法治进程的启示
【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废除了长期沿用的一些酷刑、陋刑,以合乎时代潮流”“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得出近代法治变革的特点之一: 借鉴西方法治文明的成果;根据材料一:1843年的“领事裁判权”和1906年,清政府在《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确认:“凡关涉外国人案件具依现行条约审讯。”近代法治变革的特点之二: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征;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延续二千余年的统一性始遭破坏,“只不过是以宪法的形式对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确认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近代法治变革的特点之三:传统法制体系动摇,但传统法制思想本质没有根本改变。综合近代法治变革的历程可以得出两个原因:西方法治文明的影响;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再结合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出台前,清朝的政治形势和此前的维新变法得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影响这一原因。
(2)根据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并刺激经济发展,伴随着西方国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西方社会需要规范与调整商品生产与交换,法律受到重视,因此得出条件之一:商品经济的繁荣为西方向近代法治社会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根据材料二:“当时罗马法在文艺复兴时期能够再次勃兴”得出条件之二:古代的法治理论和中世纪的文艺复兴促进了西方法治思想的觉醒;根据材料二“在启蒙运动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条件之三: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法治提供了理论和新的思想观念;根据材料二:“市民阶层的出现孕育了近代市民社会的到来,因此在这种前提下,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近代民商法律制度的形成”得出条件之四:市民社会的形成为西方法治社会转型奠定了社会基础。
最后,结合中西近代法治转型历程的材料,谈谈对我国当今创建“法治中国”的启示。属于开放性设问,学生可以据此结合材料谈谈认识:吸收中外法治文明的历史经验;不断探索和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法治建设服务经济建设。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亦可适当给分。
答案:(1)特点:借鉴西方法治文明的成果;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征(或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变革历时长,进程缓慢;传统法制体系本质未发生根本改变。(每点2分,4点任答3点给6分)
原因: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主动变革;西方法治文明的影响;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影响(只答某一具体事件只给1分)。(每点2分,4点任答3点给6分)
(2)条件:商品经济的繁荣为西方向近代法治社会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古代的法治理论和中世纪的文艺复兴促进了西方法治思想的觉醒;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法治提供了理论和新的思想观念;市民社会的形成为西方法治社会转型奠定了社会基础。(共8分,每点2分)
启示:吸收中外法治文明的历史经验;不断探索和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法治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共5分,1点2分,2点4分,3点5分。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42.【知识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的观点可以推知社会现实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近代中国最大的背景就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思想文化又能够体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答案】示例:观点一: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或者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阐述: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先进中国人进行探索的首要任务。传统儒家思想无力应对这种变局,各个阶级先后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借西方器物来巩固清廷统治;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要求学习西方先进民主制度和思想以挽救民族危亡;而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要求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些思想始终围绕着救亡图存的主题,体现了近代中国反封建反侵略求民主的主流发展方向。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社会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突破出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转型。(12分,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观点二: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阐述:同上。
观点三: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阐述:举例论证即可。
45.【知识点】古代中国宋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改革
【试题解析】第(1)问旨在考查学生对题干史料的分析和提炼有效信息和归纳概括能力,从“宋代继承唐末、五代以来地方统兵体制和监察、行政体制,发展成具有兵财分治特色的地方军政管理体制。”可以看出继承前代并有所创新;地方军政兵财分治;根据“宋王朝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不同的角度考虑,因时制宜,划分行政区、监察区、军区的辖境,使得有宋一代的路制呈现出犬牙交错、层次繁复的形态。”可以看出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第(2)问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宋王朝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不同的角度考虑,因时制宜,划分行政区、监察区、军区的辖境,”一分为二客观评价北宋“犬牙交错、层次繁复”的路制形态。
【答案】(1)特点:继承前代并有所创新;地方军政兵财分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6分)
(2)“犬牙交错、层次繁复”有利于分割地方的人财物等权力,有利于消除地方政权凭借地理环境进行割据;(4分)不足:犬牙交错,容易造成管理不便,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层次繁复则容易出现行政效率低下,互相推诿扯皮,官员增多,政府财力开支加大。(5分)
46.【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试题解析】第(1)问旨在考查学生对题干史料的分析和提炼有效信息和归纳概括能力,从“德国是法西斯集团中力量最为强大的国家,打败德国意味着打败日本。其次,主要反法西斯国家都在欧洲,而且大西洋交通线要比太平洋短得多,”可以看出美国认为德国实力最为强大;欧洲是反法西斯力量的中心;海上交通欧洲航线较为安全。结合中国抗日战争可知亚洲绥靖政策表现为劝说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和谈。第(2)问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美国结束孤立主义外交有利于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灭亡;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实力;
【答案】(1)美国认为德国实力最为强大;欧洲是反法西斯力量的中心;海上交通欧洲航线较为安全;表现:劝说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和谈。(8分)
(2)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灭亡;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实力;(回答其中2点4分,3点7分)
47.【知识点】杰出的科学家
【试题解析】(1)此问考查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新中国加强国防建设的认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课本,可以从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两极格局形成,美苏等国垄断了原子弹,美国包围、封锁、孤立新中国;国内状况,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百废待兴,建立强大的国防保卫新生政权,新中国有必要研制“核潜艇”;以及研制“核潜艇”成功的意义,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2)此问考查黄旭华的可贵品质,考查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材料中“……194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开始了为党的事业默默贡献的历程,……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黄旭华具有:不计名利、默默无闻、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忠厚坦诚、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等。
【答案】(1)认识:两极格局形成,美苏等国垄断了核技术;美国包围、封锁、孤立新中国;中国百废待兴,教育、科技远远落后于世界,为了建立强大的国防,新中国有必要研制核潜艇;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使核动力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核潜艇的研制成功可以使新中国跨进大国行列,有利于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回答任意3点即可)
(2)不计名利、默默无闻、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忠厚坦诚、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分,4点任答3点给6分)
原因: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主动变革;西方法治文明的影响;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影响(只答某一具体事件只给1分)。(每点2分,4点任答3点给6分)
(2)条件:商品经济的繁荣为西方向近代法治社会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古代的法治理论和中世纪的文艺复兴促进了西方法治思想的觉醒;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法治提供了理论和新的思想观念;市民社会的形成为西方法治社会转型奠定了社会基础。(共8分,每点2分)
启示:吸收中外法治文明的历史经验;不断探索和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法治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共5分,1点2分,2点4分,3点5分。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41.【知识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的观点可以推知社会现实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近代中国最大的背景就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思想文化又能够体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答案】示例:观点一: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或者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阐述: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先进中国人进行探索的首要任务。传统儒家思想无力应对这种变局,各个阶级先后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借西方器物来巩固清廷统治;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要求学习西方先进民主制度和思想以挽救民族危亡;而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要求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些思想始终围绕着救亡图存的主题,体现了近代中国反封建反侵略求民主的主流发展方向。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社会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突破出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转型。(12分,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观点二: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阐述:同上。
观点三: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阐述:举例论证即可。
45.【答案】(1)特点:继承前代并有所创新;地方军政兵财分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6分)
(2)“犬牙交错、层次繁复“有利于分割地方的人财物等权力,犬牙交错有利于消除地方政权凭借地理环境进行割据;(4分)不足:犬牙交错,容易造成管理不便,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层次繁复则容易出现行政效率低下,互相推诿扯皮,官员增多,政府财力开支加大。(5分)
46.【答案】(1)美国认为德国实力最为强大;欧洲是反法西斯力量的中心;海上交通欧洲航线较为安全;表现:劝说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和谈。(8分)
(2)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灭亡;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实力;(回答其中2点4分,3点7分)
47.【答案】【答案】(1)认识:两极格局形成,美苏等国垄断了核技术;美国包围、封锁、孤立新中国;中国百废待兴,教育、科技远远落后于世界,为了建立强大的国防,新中国有必要研制核潜艇;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使核动力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核潜艇的研制成功可以使新中国跨进大国行列,有利于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回答任意3点即可)
(2)不计名利、默默无闻、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忠厚坦诚、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详解:24.【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分封制
【试题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卫国州吁杀君夺位却不得民心,其臣向石碏求教,石碏说,朝觐天子就可以安定君位。卫国政局动荡但体现不了长期,故A错;材料主旨体现的是杀君夺位,与嫡长子继承制关系不大,故排除B;虽然州吁夺了君位但民心不服仍要借助天子权威来稳定君位,说明分封制在这一时期仍然有很大的影响,故C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答案】C
25. 【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
【试题解析】佛教强调排除世俗情感而中国人强调家族本位,敬畏祖宗,这句话虽正确却不能完全体现材料意思故排除B;宗教不能等同于封建迷信故排除C项;而理学在宋初并没有确立统治地位,故排除D。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纲常伦理,亦强调中华正统与外来思想之别,最重要的区分就是注重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和礼仪教化,材料体现佛教对中原礼仪教化和中华正统思想的冲击,故A项正确。
【答案】A
26.【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试题解析】选项A和B的说法“摆脱了”“避免了”过于绝对,且屯田本身并不能避免外族入侵,故排除;屯田的实施减少了内地百姓的负担,尤其是向边疆运粮的徭役负担,也有利于扩大农耕文明的范围,故C正确;屯田有军屯和民屯,可以满足一部分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但是不能抑制土地兼并现象,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之。
【答案】C
27.【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民大革命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图文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中华民国十五年印”可以得出是1926年,正值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北伐之际,结合所学,可知北伐军占领武汉是1927年初,故A错误;黄埔军校位于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故C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中共没有真正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故不可能国共共同掌握政府经济命脉,故D错误。根据图片信息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出当时黄埔军校运用政权力量合理统筹经济生活,故选B。
【答案】B
28.【知识点】抗日战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试题解析】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族工业内迁并取得一定发展成果。从1938年到1943年西南各省工业指数增长了五倍多,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的工业布局,并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选项A的“工业结构改变”无从体现,改变的是工业布局。选项B民族工业最高峰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故错误;选项D说法错误,战时体制的建立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不是影响。
【答案】C
29.【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计划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有效信息,辨别历史事实,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国库卷是指国家财政当局为弥补国库收支不平衡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它在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为国家“借钱搞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时间1982年判断出中国正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C项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C
30.【知识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礼法制度——中西方比较
【试题解析】设问“现象表明”可知应探究的是更深层次的因素,不能用现象来解释现象故A错误。中国古代家国一体,具有家天下的特点,而古罗马并不是,故排除B;古罗马并不是农耕经济占据主导,更重要的是商品经济,尤其是到了罗马帝国时代故C错误。社会权力的分配是一种政治现象,经济决定政治,正是由于生产力低下,而男性在当时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所以他们占据绝大多数的社会资源和政治权力。故D项正确。
【答案】D
31.【知识点】工业革命——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试题解析】传统观点认为: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而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观点显然与此不同。根据材料,从1750年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到1850年工业革命结束之后,英国的农业劳动力在增加,而工业劳动力也在增加,并非大量的农业劳动力直接转移到了非农业领域。所以,A选项的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直接”和“重大变化”说法不妥。“只有大约1/5的非农业的追加劳动力直接来源于农业劳动力转移。”可以看出B项错误;根据材料变化涉及的时间段较长,“英国农业人口快速流向城市”这一说法中,“快速”一词不妥,故D项错误;C项正确,圈地运动后英国农村形成大土地所有制,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的使用必然会改变英国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
【答案】C
32. 【知识点】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后期对启蒙运动的反思
【试题解析】启蒙运动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在经历了18世纪的高潮狂飙期之后逐渐趋于平静。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思想家对启蒙运动进行了反思。材料出自《19世纪的新教神学》,材料中作者提出了理性主义的局限性,认为理性主义并不是全能的,在对一切事物包括宗教进行批判的同时,理性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所以,选项B选项说法符合材料,不能选;作者认为,一切事物包括宗教都应该接受理性的批判,反映了宗教信仰的理性化趋势,选项C说法符合材料,不能选;批判主义也就是意味着对启蒙运动的反思,选项D符合作者表达意思,不能选;选项A“宗教信仰受科技进步的影响 ”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
【答案】A
33.【知识点】美国1787年宪法——资本主义代议制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后,随着行政权力的扩张,宪法分权制衡的理想平衡状态被打破,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发生异变,蕴含的共和精神(共和主义就政体形式而言是指:与君主制相对而言,国家元首是由宪法确定并定期任命的,而非世袭的;其政府职能是法定的、有限的)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选项B正确;选项A和材料说法矛盾,排除;选项C中,行政权控制了立法权不妥;选项D和材料无关,材料不涉及个人权利问题。
【答案】B
34.【知识点】新经济政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对小商品生产者和农民的让步”以及“保持同中农的联盟”可以判定是新经济政策,据此可知①③正确,故选D;②“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结构”说法不妥,因为,因为此时苏俄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④“斯大林模式”说法错误。排除选项ABC。
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后,随着行政权力的扩张,宪法分权制衡的理想平衡状态被打破,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发生异变,蕴含的共和精神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选项B正确;选项A和材料说法矛盾,排除;选项C中,行政权控制了立法权不妥;选项D和材料无关,材料不涉及个人权利问题。
【答案】D
35.【知识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及文学流派的特点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的文学流派的主要特征,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委内瑞拉作家阿图罗·乌斯拉尔·彼特里在1928年就发表了第一篇带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雨》,并于1948年率先引用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认为魔幻现实主义就是用想象与夸张对生活进行“特殊表现”,把现实变成“神奇现实”。这篇序言被看成魔幻现实主义的宣言。魔幻现实主义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美各国的现实生活,将神奇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超自然的现象与对现实的真实描写交织起来,使拉美的现实的政治与社会变成了人鬼难分、幻觉与真实纠缠的现代神话。小说取材于印第安雨神崇拜观念。印第安人求雨时,常将小男孩作为牺牲,小说中小男孩与大雨间有种神秘的关系。其它文学流派没有此明显特征。故选D
【答案】D
41.【知识点】(1)近代中国的法治进程——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与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浪潮
(2)近代西方的法治进程——商品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与法治文明进程的关系;中西法治文明进程对比给我国现代法治进程的启示
【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废除了长期沿用的一些酷刑、陋刑,以合乎时代潮流”“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得出近代法治变革的特点之一: 借鉴西方法治文明的成果;根据材料一:1843年的“领事裁判权”和1906年,清政府在《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确认:“凡关涉外国人案件具依现行条约审讯。”近代法治变革的特点之二: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征;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延续二千余年的统一性始遭破坏,“只不过是以宪法的形式对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确认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近代法治变革的特点之三:传统法制体系动摇,但传统法制思想本质没有根本改变。综合近代法治变革的历程可以得出两个原因:西方法治文明的影响;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再结合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出台前,清朝的政治形势和此前的维新变法得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影响这一原因。
(2)根据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并刺激经济发展,伴随着西方国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西方社会需要规范与调整商品生产与交换,法律受到重视,因此得出条件之一:商品经济的繁荣为西方向近代法治社会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根据材料二:“当时罗马法在文艺复兴时期能够再次勃兴”得出条件之二:古代的法治理论和中世纪的文艺复兴促进了西方法治思想的觉醒;根据材料二“在启蒙运动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条件之三: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法治提供了理论和新的思想观念;根据材料二:“市民阶层的出现孕育了近代市民社会的到来,因此在这种前提下,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近代民商法律制度的形成”得出条件之四:市民社会的形成为西方法治社会转型奠定了社会基础。
最后,结合中西近代法治转型历程的材料,谈谈对我国当今创建“法治中国”的启示。属于开放性设问,学生可以据此结合材料谈谈认识:吸收中外法治文明的历史经验;不断探索和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法治建设服务经济建设。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亦可适当给分。
答案:(1)特点:借鉴西方法治文明的成果;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征(或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变革历时长,进程缓慢;传统法制体系本质未发生根本改变。(每点2分,4点任答3点给6分)
原因: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主动变革;西方法治文明的影响;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影响(只答某一具体事件只给1分)。(每点2分,4点任答3点给6分)
(2)条件:商品经济的繁荣为西方向近代法治社会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古代的法治理论和中世纪的文艺复兴促进了西方法治思想的觉醒;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法治提供了理论和新的思想观念;市民社会的形成为西方法治社会转型奠定了社会基础。(共8分,每点2分)
启示:吸收中外法治文明的历史经验;不断探索和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法治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共5分,1点2分,2点4分,3点5分。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42.【知识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的观点可以推知社会现实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近代中国最大的背景就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思想文化又能够体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答案】示例:观点一: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或者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阐述: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先进中国人进行探索的首要任务。传统儒家思想无力应对这种变局,各个阶级先后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借西方器物来巩固清廷统治;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要求学习西方先进民主制度和思想以挽救民族危亡;而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要求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些思想始终围绕着救亡图存的主题,体现了近代中国反封建反侵略求民主的主流发展方向。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社会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突破出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转型。(12分,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观点二: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阐述:同上。
观点三: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阐述:举例论证即可。
45.【知识点】古代中国宋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改革
【试题解析】第(1)问旨在考查学生对题干史料的分析和提炼有效信息和归纳概括能力,从“宋代继承唐末、五代以来地方统兵体制和监察、行政体制,发展成具有兵财分治特色的地方军政管理体制。”可以看出继承前代并有所创新;地方军政兵财分治;根据“宋王朝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不同的角度考虑,因时制宜,划分行政区、监察区、军区的辖境,使得有宋一代的路制呈现出犬牙交错、层次繁复的形态。”可以看出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第(2)问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宋王朝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不同的角度考虑,因时制宜,划分行政区、监察区、军区的辖境,”一分为二客观评价北宋“犬牙交错、层次繁复”的路制形态。
【答案】(1)特点:继承前代并有所创新;地方军政兵财分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6分)
(2)“犬牙交错、层次繁复”有利于分割地方的人财物等权力,有利于消除地方政权凭借地理环境进行割据;(4分)不足:犬牙交错,容易造成管理不便,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层次繁复则容易出现行政效率低下,互相推诿扯皮,官员增多,政府财力开支加大。(5分)
46.【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试题解析】第(1)问旨在考查学生对题干史料的分析和提炼有效信息和归纳概括能力,从“德国是法西斯集团中力量最为强大的国家,打败德国意味着打败日本。其次,主要反法西斯国家都在欧洲,而且大西洋交通线要比太平洋短得多,”可以看出美国认为德国实力最为强大;欧洲是反法西斯力量的中心;海上交通欧洲航线较为安全。结合中国抗日战争可知亚洲绥靖政策表现为劝说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和谈。第(2)问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美国结束孤立主义外交有利于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灭亡;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实力;
【答案】(1)美国认为德国实力最为强大;欧洲是反法西斯力量的中心;海上交通欧洲航线较为安全;表现:劝说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和谈。(8分)
(2)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灭亡;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实力;(回答其中2点4分,3点7分)
47.【知识点】杰出的科学家
【试题解析】(1)此问考查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新中国加强国防建设的认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课本,可以从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两极格局形成,美苏等国垄断了原子弹,美国包围、封锁、孤立新中国;国内状况,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百废待兴,建立强大的国防保卫新生政权,新中国有必要研制“核潜艇”;以及研制“核潜艇”成功的意义,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2)此问考查黄旭华的可贵品质,考查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材料中“……194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开始了为党的事业默默贡献的历程,……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黄旭华具有:不计名利、默默无闻、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忠厚坦诚、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等。
【答案】(1)认识:两极格局形成,美苏等国垄断了核技术;美国包围、封锁、孤立新中国;中国百废待兴,教育、科技远远落后于世界,为了建立强大的国防,新中国有必要研制核潜艇;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使核动力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核潜艇的研制成功可以使新中国跨进大国行列,有利于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回答任意3点即可)
(2)不计名利、默默无闻、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忠厚坦诚、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