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蚂蚁
年龄:1亿岁
火星蚂蚁(Martialis heureka,原名大致意为“哇!从火星来的!”)是蚂蚁中最原始的物种,它的DNA在过去的1亿年中几乎没有变化。公元2000年在亚马逊雨林发现了这种蚂蚁,它们通常栖息在地下。
绿叶海蜗牛
这种远看就像是一片绿叶的生物是一只绿叶海蜗牛(Elysia chlorotica),它能从自己吞食的藻类中获取叶绿体。这些叶绿体被储存在它的内脏细胞内,使它的身子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绿色。
其他种类的海蜗牛每隔数天或数周就必须更换自己体内的叶绿体,但是绿叶海蜗牛可以将叶绿体在自己的体内保存长达数月。一旦一个成年个体体内的叶绿体数量达到饱和,它可以在长达10个月的时间内不用进食,完全依赖光合作用存活。
在一些裸鳃类动物中都分别进化出了光合作用的能力,其中很多亚种和某些共生藻达成共生关系。这些动物一般会从它们食用的珊瑚和海葵中获取共生藻类,并从中获得自身所需的叶绿体。
阿克尔扁形虫
这些棕色圆盘是生活在白色珊瑚上的阿克尔扁形虫(Acoel flatworms),其棕色颜色来自其体内细胞中的共生藻类。
其他很多扁形虫也存在光合作用现象,如亮绿色的Symsagittifera roscoffensis体内就寄生有一种名为Tetraselmis convolutae的藻类。在英国和法国的大西洋沿岸可以发现大量这种扁形虫,不过人们很容易会将它们误认为是海藻。而另外一些呈锈褐色的扁形虫种类,如“Convolutriloba retrogemma”则是海洋水族馆中常见的虫害,几乎可以达到瘟疫的地步。
斑点蝾螈
人们很久之前便知道,一些两栖动物产下的蛋外面有一层果冻般的包裹体,这层包裹体中生长有藻类。这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藻类可以消耗蛋产生的废弃物,并为它提供氧气。
而现在研究发现一种名为斑点钝口螈的斑点蝾螈,其胚胎内部的细胞中竟然寄生有一种名为“Oophila amblystomatis”的单细胞藻类。这种藻类似乎可以为它的寄主细胞提供食物。如果这一发现被证实,它将成为迄今已知的唯一一个脊椎动物细胞内藻类共生的案例。
兜底朝天的水母
世界各地生活着多种朝天水母。之所以会有这么个有趣的名字,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生活习性,那就是兜底朝天地在浅海或红树林沼泽中漂浮。它们这样做并非为了玩耍,而是为了最大程度的让最多的阳光照射到寄生在它们触手中的藻类。
某些生活在潟湖中的水母,如珍珠水母(Mastigias papua),在它们的细胞中也寄生有藻类。而在太平洋帕劳岛上著名的水母湖中生活着大量的金色的水母,它们正是珍珠水母的一个亚种。
绿色水螅
这种小动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最普通的小池塘中,在农村的小河和池塘中绿色水螅非常常见。它们的身体之所以呈现绿色,也正是因为它们体内生活着的绿色单细胞藻类的缘故。
在绿色水螅体内寄生的这种小球藻无法独立在自然界中生存。它们已经完全适应寄主体内的寄生生活,甚至它们繁殖的分裂周期也和寄主细胞的分裂周期完全一致。而当水螅进行有性生殖,这些藻类则通过卵传递给下一代的水螅。
帆水母
这是水母的一位近亲:帆水母。顾名思义,它能够“见风使舵”,借助风力在海面上飘动游走,并用下垂的触丝捕捉猎物。每一个帆水母都是一个大型社区,其体内生活着无数微小的寄生藻类。
沟迎风海葵
许多海葵部分是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沟迎风海葵(Snakelocks anemone)生活在东大西洋,从地中海向北一直延伸到英国附近水域。其触手中同样存在寄生藻类。
另一种海葵拥有不同的寄生体:极具攻击性的华丽海葵是一种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非常常见的海葵品种,其体内可能含有一种名为虫绿藻的藻类,而非一般常见的共生藻,或者两种藻类在其体内共存。
巨蛤
世界上生活有多种主要依靠光合作用生活的巨蛤,其中就包括这种长砗磲(Tridacna maxima)。每当白天来临,这些巨蛤就会张开外壳,尽可能多的让阳光照射。其体内含有共生藻。事实上巨蛤还不是唯一一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贝壳类动物,一些体型更小的双壳类动物的体内同样有藻类寄生。
巨型桶状海绵
巨型桶状海绵对于曾在加勒比海潜水的人而言一定不会陌生,它的体内细胞中含有藻青菌。
这些海绵也可以失去这些体内的寄生者,从而变得“漂白”,这和珊瑚的情形非常相似。
对于一些海绵种类而言,周期性的漂白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事实上这些海绵的体内寄生有远远不止一种生物,包括并不进行光合作用的真菌和细菌,当然还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一些海绵拥有硅质骨骼,并且至少已知有一种海绵拥有类似光纤的骨骼系统,它可以将光线传导给位于身体深处因而接触不到阳光的细胞中。
狮子鱼
狮子鱼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极其适合进行光合作用。它大大的伸展的鱼鳍让光照面积最大化,它整个白天都会在阳光普照的浅水中沐浴,在水中一动不动,或者慢吞吞的飘动。
前几天介绍的海兔还记得吗?海兔种类超过3000种,极具观赏性,遍布全球海域,中国甚至全世界都在待开发中。人们似乎无法抗拒小家伙,它们甚至可能成为最新的潮流宠物。海兔就因为可爱,许多人想把它们当作宠物惨遭非法捕捞。它也是靠光合作用生存。
海兔,又名:海蛞蝓(kuò yú),当然不是兔子,因为它们仅仅有几厘米的长度,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类动物,它们的壳也退化成内壳,海兔是草食性的,通常在浅水中的海藻上发现。海兔有非常好的嗅觉,甚至追踪最微弱的气味。它们的颜色对应于他们吃的海藻的颜色,以帮助它们伪装躲避天敌。
海兔雌雄同体,两只海兔相交,雌雄器官交配,然后再接着第三只、第四只....甚至一连串的“小兔子”(这么萌的小东西,居然...羞...),几个甚至十几个进行交合,前后连接雌雄器官,交合长达几个小时甚至数天之久,用断了的雄性器官“用过即丢”,当然丢了一天内还能再生再用,比人类先进多了。
海兔,这种神奇而可爱的海洋物种,这小家伙的兔耳朵实际上是极其敏感的鼻通气管,或化学感觉器官,帮助他们检测水中的化学物质,也可以感知潮流的变化。它们在沿着从日本海到地中海的珊瑚礁被发现,也被发现在印度洋和菲律宾附近。
它的微小的“蓬松”的兔子身体(小于2厘米)实际上被覆盖着叶绿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可生成植物色素叶绿素的动物,甚至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获取能量。
这种可爱的水下兔子的颜色可以从黄色到橙色变化到白色,黑色的斑点。太萌了,我想要一只!
它们看起来就像微小而蓬松的兔子爬过海底。它们有多种颜色,迷你版的兔兔太不可思议了。
怎么样上面这些生物有没有有没有颠覆你的认知,你是不是没想过他们通过光合作用生存?你还认识那些生物通过光合作用生存欢迎分享交流!
来源:游侠资讯、新浪科技、手机中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