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训练案
1.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迄今为止仍然是破坏性最大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无规律 B.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矛盾
C. 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D. 股票市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著作《全球通史》中说:“在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威斯汀豪斯公司的股票从151上升到286,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从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实业家、学究式的经济学家和政府领导人都表示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段材料实际上揭示了
A. 美国股票市场存在虚假繁荣景象 B. 美国金融证券业正处于发展的高峰
C. 金融证券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D. 金融证券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3.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很多人空前绝望,甚至有人说“世界末日已经来临”,原因是
A. 危机导致美国政治动荡 B. 美国工业生产严重下降
C. 寻找不到摆脱经济危机的出路 D. 国际关系恶化
4. 《全国工业复兴法》亦译作“全国产业复兴法”,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因为该法
A. 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 B. 实行以工代赈,扩大就业机会
C. 依靠国家干预,缓和劳资矛盾 D. 稳定金融秩序,重建银行信誉
5. 早在1933年底,经济形势刚有好转的时期,就已有人怀念自由市场经济,一位国会议员甚至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大国崛起·美国》)这位国会议员的主旨是
A. 讽刺希特勒、墨索里尼独裁 B. 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 借纪念林肯诞辰之机讽刺挖苦 D. 批评罗斯福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
6..前总统胡佛在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评论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他的话主要是针对这一法令
A. 剥夺了美国公民的权力 B. 规定民主党是美国唯一合法政党
C. 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手段调整工业生产 D. 国家对农业进行了调整
7.罗斯福说:“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体制中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性调整
B. 用提高国家垄断的程度来消除经济危机
C. 在保护资本家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工人和小生产者的状况
D. 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整,扩大国营经济成分
8. 1933年3月,上任不到二十天的罗斯福就向国会正式提交了一份计划——准备组建民间资源保护队,并在3月的最后一天获批成立。“7月1日,距罗斯福做出这个古怪的决定还不到4个月,他设定的25万招聘人数的目标就已达成。”这一古怪计划所起到的最直接的结果是
A. 扩大就业机会 B. 缓和社会矛盾 C.恢复发展生产 D. 保护资源环境
9. 如果说美国的政府干预是摆脱1929年经济危机的良方,那么,美国能够保持90年代长期持续增长的主要方法是
A. 继续政府干预 B. 寻找新的海外市场
C. 吸引投资 D. 寻找提高生产力的知识力量
10.“任何联邦法院的法官或最高法院的法官,年届七十,而不利用退休的机会享受养老金,当时在任的总统,应按宪法要求征得参议院的同意,任命一名新的法官。”关于罗斯福总统这一呼吁改革法院的演说,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 这将有利于美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B.实质上反映了美国行政与司法两大权力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
C. 这将有利于增强政府应对危机和处理重大事件的能力
D. 仍不能突破三权分立的游戏规则
11.新经济也就是知识经济,亦称智能经济,这一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它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使美国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的是在
A. 20世纪80年代 B. 20世纪9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 21世纪初
12. “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这些国家
A. 积极开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B. 大力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C. 谋求建立经济区域集团 D. 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13. 1978年美国有评论家写道:在西欧,社会主义不是千年梦想,而是现世的现实,没有人反对社会主义。这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
A. 长期实行福利政策 B. 遵循“自由放任”传统
C.忽视社会公平 D. 实行计划经济
14.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 B. 西欧、日本经济崛起,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C.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D. 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
15.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A.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 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 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福利开支
16. 1946年至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法国政府的这一经济政策
A.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 B.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C.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市场自身的矛盾 D. 推动国营企业的私有化
17.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欧盟 B.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世界银行
C.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欧洲共同体 D. 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世界银行
18. “最穷的和最富有的,在交税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后,它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个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这表明北欧的福利制度
A. 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B. 施用对象是贫困失业人群
C. 以牺牲富人根本利益为基础 D. 对消除贫富差距功效显著
19. 在1979年大选获胜后,撒切尔夫人就声称“成千上万住在市政建房和新市镇中的人们第一次投票支持我们,是因为他们想要有购买他们自己住房的机会”,随后撒切尔进行了“政府向后撤”的共有住房私有化改革,并贯穿她的三届任期。撒切尔这样做主要是基于
A. 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失去活力 B. 经济危机无法支持政府高福利
C. 满足人民的需求以求赢得竞选 D. 私有化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20. 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与以前的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相比,成为社会发展主要动力的应该是( )
A. 资本的积累 B. 知识的创新 C. 工具的革新 D. 商品的增加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这一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二战以后,“福利国家”在西欧日渐完美,在很大程度上起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这样的“福利国家”必然占用相当大的财政预算,而人民对福利政策不仅已经习惯,而且不嫌其多,只嫌其少。至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病已明显化。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高新科技的投入。
——摘编自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1)根据材料,概括“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日渐完善的主客观条件,并揭示“福利国家”遇到的难题。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训练案答案
1——5 BACCD 6——10 CAADA 11——15 BBABC 16——20 ACAAB
21题【答案】
历史根源:工业革命的发展;贫富差距加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
历史作用: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
主客观条件: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教训;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难题:人民过于依赖福利制度,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