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旧栏目 / 阜阳三中教学教研 / 语文组 / 备课活动

《苦斋记》训练案

发布时间:2020-07-17 06:37 浏览:3241
【字体大小:

苦斋记》训练案

基础积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从《登鹳雀楼》这类耳熟能详的唐诗经典,到《乡愁》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         。当下社会,经典诗词更需要赋予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诗词随着优美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例如,热播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让传统文化重新        出蓬勃生机。

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    )。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         。我们将传承诗词的经典精品献给人们,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持续         当代文化风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沁人心腑   萌发   心悦诚服   引领

B.感同身受   焕发   心悦诚服   指引

C.沁人心腑   焕发   心驰神往   引领

D.感同身受   萌发   心驰神往   指引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化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B.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展现了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

C.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D.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中蕴含着永恒不灭的真善美           B.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

C.真善美蕴含在其中,永恒不灭           D.真善美永恒不灭地蕴含在其中

 

合作探究

1.     苦斋的“苦”“乐”分别体现在何处?

 

 

 

2.简析《苦斋记》是怎样围绕“苦”字行文的。

 

巩固训练

一、基础练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岸外而       臼:低凹                     B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茹啖:吃

C.运穷福        艾:停止                   D必重褥,食必珍美   寝:卧室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味苦而微     辛:辣              B.间则屐登崖       蹑:踏,穿

 C.寝必     重:有分量           D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庸:岂,难道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植物        中:中间        B.味苦而微     辛:辣

C.山人稍远        去:距离        D.颠沛生于不测   不测:意外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野蜂其间                    B.从者多其昏晨之往

C.倚修木而                    D.必先其心志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故遂择其窊而焉。                 B.人知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

C.左右欲相如                          D.野蜂其间

9.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剑溪之水出                                       然力足以至

B.久弥觉其甘                                       故木受绳

C人之所谓乐也                                    萍水相逢尽他乡之客

D.吾闻井甘竭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说明“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 的道理的一组是(    )

A植物之苦者,亦乐生焉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

B.①井以甘竭,李以苦存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

C.①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夫差以酣酒亡

D.①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了苦斋的地理环境和物产,以及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谈,说明了苦斋命名的由来与意义。

B.本文阐发了苦与乐相为倚伏——苦生于乐,乐由苦来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给人以启迪。

C.本文通篇紧扣一个字,环境是苦,物产是苦,人甘吃苦,议论、言谈亦不离苦,字贯穿始终。

D.本文前一部分是写景叙事,后一部分是说理,前后两部分各自相对独立,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12.下列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   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翻译:开始吃的时候感到很苦涩难于下咽,时间长了就更觉得它甘甜。

B.   故遂择其窊(wā,低洼地)而室焉。翻译:所以就选择山中低洼的地方搭房子住。

C.   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翻译:人们只知道享受自己的快乐,却不知道痛苦也是由快乐带来的。

D.    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翻译:就拍打石头来应和(唱和),没有谁懂得(或:人们不能懂得)他的乐趣。

 

二、综合能力培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15题。

醉书斋记

[]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晨起,即科头。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目间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始进,: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味变,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以是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惝然久之。因思余于书,洵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但为李白妇、太常妻不易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译注》)

科头:不戴帽子。目间(jiàn):窥视。:名帖。刘伶断饮:刘伶戒酒。《晋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晨起,即科头       甫:刚刚

B.始进                      :机会

C.客伺久,辄大怒                    :责骂

D.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获取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人目间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

B.家人目间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

C.家人目间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

D.家人目间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

 

1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