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旧栏目 / 阜阳三中教学教研 / 语文组 / 备课活动

3.19空课文化常识训练案

发布时间:2020-07-17 16:23 浏览:3218
【字体大小:

3.19空课文化常识训练案

1.下列关于古人称谓或姓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

B.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C.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在生前或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   “恶谥”。

D.古人可以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

B.中书,中书省,古代官署名,是决策机构,负责政令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C.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D.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3.下列关于古代爵位或官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简称“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但与“相国”不是一回事。

C.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称太子的老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如贾谊曾为梁怀王太傅,故称其为“贾太傅”。

D.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为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已经在太学里学习的生员。

B.予告,古代官吏休假制度。官吏休假称,二千石以上官吏经考课居最高,允许带职休假。一般不得归家,居官不视事。

C.释褐,褐为粗布衣服,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到官府任职。后来也指考入各级官办学校学习的生员。

D.乐府,秦代以来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扩大乐府规模,从民间搜集大量民歌,后人称汉乐府。乐府也成为诗体名称之一。

5.下列关于古代爵位或官职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旧时指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B.太史在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的太史令的职责为前者。

C.郎中在战国时为宫廷侍卫。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而《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D.司马在各个朝代所指官位是相同的,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三司,源于三公。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三司掌管度支、户部、盐铁。

B.太祖,庙号称谓。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常用区分。开国皇帝一般称,后继皇帝称

C.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在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还有”“”“”“”“等。

D.节度,节制约束、调度指挥之意,掌握古代地方军政大权。唐朝初期在边境设置,宋代初期解除兵权,成为一种象征荣誉的虚职。

7.下列关于天文历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八宿”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   四象。

B.古代占星家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诗句就是这种文化的体现。

C.《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  已退。

D.“玉弓、金镜、金蟾、银兔、桂轮、桂宫、东曦”都是月亮的别称,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进士第一,即状元。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

B.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指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

C七月壬辰朔中的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其中指每月的最后一天,即每月的第一天。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还给皇帝。

9.下列关于古代地理、地域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河西”指黄河以西的地区,“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黄河。

B.山东指山的东面。但“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中的山东,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C.“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为西域。三秦则指潼关以西的关中  地区。

D.岭峤是五岭的别称。朔漠指北方的沙漠,泛指北方。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有“南取百越之地”之说。

1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茂才,原作秀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明清两代,秀才是乡试中试者的统称。

B.国子博士,国子监的官员。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

C.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记录的内容甚为广泛,是历代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礼乐,指用礼乐教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指音乐。

11.下列关于风俗礼仪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孟)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B.揖让、长揖、拱、顿首、稽首、九拜等都是古代见面时的礼仪,有些分尊卑,有些不分。其中“九拜”是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C.“冠礼”是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总角、垂髫、豆蔻、及笄、束发、弱冠是表示年龄段的古语。

D.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山陵崩”等。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羽化、仙逝、晏驾”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1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除,指任命官职,如”“也是指任命官职。

B.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

C.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D.至顺,是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元贞”“延祐”“仁宗”“至正

1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的官职,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1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还起了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字。

B.童子,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汉代已有,始以荐举为主,后增加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书生才称童生。

C.五经,儒家五部典籍的合称。《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

D.刑部,又称秋官”“宪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1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