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比对,突破1、3题
一、考点呈现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分析综合 C
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⑷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解题方法
(一)词语比较法
下列词语,在对比中要特别注意:
(1)对比代词:之、其、此、这;
(2)对比范围副词:全部(所有、都、全)部
分、一些、只、仅仅;
(3)对比肯定、否定词:是、不是、非、并非、 莫、没有、必定、必须;
(4)对比程度副词:很、最、非常、极其、稍 微、几乎、过于、尤其;
(4)对比时间副词:已经、曾经、始终、一 向、将要、要就、往往;
(二)关系比较法
以文意理解、逻辑关系为考查点的试题,把对比点锁定在句语之间关系的对比上,句子之间常见的逻辑关系有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目的关系、转折关系等,句子之间的语意关系,制约着句意的表达,关系改变意味着句意的改变,即理解与作者看法
不同。对比关系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比选项中的“因”与“果”与原文相比,是否一致,有无倒置现象;
(2)对比选项中的改变因果关系句,表达的语意与原文相比是否发生了变化;
(3)对比选项中的条件、假设、目的关系等,与原文的语法关系,表达意义是否相同。
(三)观点、依据比较法
解答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筛选文中信息类的试题,对比重点有两个:一是观点对比,即选项观点与作者观点进行比较,比较时要注意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二是对比依据,即支持作者观点的理由,看原文有没有(有时还要看依据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等)。
对比观点、依据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比选项观点与原文观点,是否一致
(特别注意关键词语的改变,如表示时间、范围、程度的副词等);
(2)对比选项对原文的理解是否符合作者原意,分析、概括是否符合原文实际(注意对原
文的曲解现象);
(3)对比选项观点的依据是否存在、是否充足(看依据有无“无中生有”“故意遗漏”等现象)。
推理形式 | 特点 | 举例 | 试题中的表现 | 常见错误 |
充分条件 假言推理 |
有之必然, 无之未必不然。 |
如果天下雨,那么 地上就会潮湿。 | “如果……,就……” “若……,则……” “只要……,就……” “一旦……就”等 |
强加因果、说法绝 对,以偏概全 |
必要条件 假言推理 | 有之未必然, 无之必不然 | 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 “只有……,才 能……” “除非……才” “除非……,不……“没有……,没 有……” 等 | 说法过于绝对、武断、 以偏概全 |
因果推理 | 从结果出发,寻 找原因;从原因出发,寻找结果。 |
因为天下雨,所 以地上潮湿;地 上潮湿,因为天下雨了。 | “因为”“由于”“因 此”“因而”“以致”“致使”“从而”“就在于”“说明了”等 | 曲解文意、强加因果、 因果倒置 |
三段论推理 | “大前提”+ “小前提”推出“结论”。 | 所有的偶蹄目动物都不是昆虫, 牛是偶蹄目动 物,所以牛不是昆虫。 |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前两项有一项错误,结论就错误。 | 无中生有、强加因果、 张冠李戴 |
阅读下列材料,判断选项的正误。
练1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判断: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 )
练2
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判断: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
练3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判断:“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