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了一些孩子自杀的新闻,免不了收到这样的评论:
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
我们小时候不也被打被骂过来的,现在不也好好的?
就是该给孩子挫折教育,不然以后被社会教育!
其实,这些父母都错了。
他们眼中的挫折教育不是教育,是孩子受到的创伤。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给孩子挫折,而是教孩子如何面对挫折。

作者 | 刘纯婷
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他儿子,17岁,高二,一米八的高个子,佝偻着肩膀,缩着脑袋,整天昏昏沉沉,只想睡觉,没有动力做任何事情,成绩一塌糊涂。去精神病院诊断为抑郁症。他觉得不可思议,自己如此的努力,才能有今天这番作为,自己这么好的榜样,孩子为什么没有学到一点。而且他对孩子,一直要求很高。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百思不得其解。他说就怕孩子,从小娇生惯养,游手好闲,不知道上进,所以从小就要求严格,给他挫折教育,训练他的抗挫力。
我问他,你是怎么训练他的抗挫力?怎么给他挫折教育?他说家里条件不错,担心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所以尽量要少满足他,不能要什么给什么;真要给他,也需要答应一些条件,才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小学毕业之前,几乎不给他任何零花钱。如果做事情做得好,学习学的好,也要少表扬,怕他骄傲。如果为了一点小成绩骄傲,我会提醒他,不值得骄傲。还给他找出了很多同龄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帮他去发现分析别人的优点。看电视,玩电子产品,交朋友我们都控制的很严格,怕他沾染不好的习气;我们真的为他的教育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所以目前这种状况,我真的接受不了,这个孩子太让我失望了,太不争气了。让孩子在关系中受挫,被贬低,让他不能轻易得到自己想要的,让他觉得自己不好,不自由,不值得被信任,不值得被欣赏。这就是挫折,就是创伤。它的作用,就是让人备受打击。以后要花很多时间来修复。我实在想不出这有什么积极性可言,也不知道这哪里能提高挫商,怎么就有教育意义了?如果你爱的人天天打击你,你想要什么他能给,但是他就是不给;他总是拿你和别人比较,你做什么都要在他的严格控制之下。你会觉得这个人是在给你挫折教育,然后你会变得特别承受挫折,特别积极向上吗?我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我们产生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任何人都能对朋友的不幸报以同情,但是要消受一个春风得意的朋友,却要非常优良的天性。”快乐是一种分离的力量,这会让我们觉得对孩子失去掌控,觉得自己失去了作用,失去了父母的立场。只有孩子问题一堆,愁眉苦脸,我们才能展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感受作为父母的殚精竭虑,才能体现自己的关心和支持。我很认真地和他说,你没有得到一个更坏的孩子,他只是在成全你作为一个父亲的威望。也许无论你怎么对他,他都觉得你是一个成功有能力的好父亲。他会努力维持这个好的印象,为此他付出的代价也并不少。然后他不可置信地问我,难道都怪我吗?是我做错了吗?我很想告诉他,或许一个辛苦创业的爸爸,内心也想松懈,也想偷懒,想睡觉想休息,想什么都不做,这部分需求被他压抑,投射给了孩子。
费尔贝恩说,儿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对待时,为了维持父母是好的这种意象,会倾向认为自己不好。因为我不好,所以父母怎么对待我,怎么要求我,都是可以原谅的,因为父母是好的。孩子为什么会抑郁,因为他不愿意去面对另外一个现实:可能我是好的,值得被好的对待,所以是我父母做错了。如果是父母做错了,意味着他内心构建的理想化父母意象破灭,意味着他要面对理想客体的丧失,这是很痛苦的事情。为了不面对这些,他会一直认为,是自己不好,自己是坏的,自己得到的一切不好对待,都是有原因的。当我们人为给孩子制造挫折,让他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好的东西,让他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表扬和肯定,不配得到爱,不配过的开心。那我们人为制造了一个,自卑、怯懦、郁郁寡欢的孩子。可能这才是很多父母内心深处的或者说潜意识里想要的孩子。因为这样的孩子看起来是那么需要父母的陪伴支持和照顾,有那么多的困难需要父母去摆平。真正的挫折教育,是让他在面对来自外界的竞争,压力,失败,挫折的时候,告诉他两点:他可以脆弱,无助,告诉他这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要害怕我们做的不好,不必为此感到羞耻,但是我们要为此负责。二是,告诉他要去和每一次失败、教训、挫折,建立正向的连接。我们要把每一次挫折,变成我们的经验值,帮助我们下一次做的更好。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里,即使不需要父母任何人为的努力,都布满了大量的挫折。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当挫折来临的时候,孩子有面对挫折的勇气,有把挫折转化成经验的智慧,有可以用来消融逆境中负面情绪的能量。孩子的勇气、智慧、能量需要来自父母,但是很多孩子没有得到这些,却得到了大量来自父母的挫折。当孩子表现不好时,他们不仅羞辱孩子的智商,甚至羞辱孩子的人格。所以很多孩子,很早就开始觉得自己没有优点,没有能力,做不好任何事情。他们早早就丧失了抗挫折的能力,因为他们被父母打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