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完整视频回顾
我们总要跟很多婴儿式的幻想抗争。 比如“我不是世界的中心、我不能独自占有我的妈妈、我不是完美的宝宝,所以我不是无所不能”。
当完成哀悼,我们的情感会更整合,对父母有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当然我们通常感受到父母的整个基调是很爱孩子的。
因为爱,我们可以因为他们不够好的方面去恨他们,很安全地恨他们。因为我知道妈妈很爱我,妈妈也是足够坚强的。
临床工作中,我们把由丧失所导致的心理反应称为哀伤反应,如果不能进行恰当的治疗和哀悼,将有可能产生持续心理问题,包括各种情绪和心身症状。
心理治疗,特别是动力学治疗,可以说本质上是在进行的一个哀悼的过程。
讲究临床治疗性操作,但是对哀悼深层心理本质的探索确实没有像精神分析这般注重。
弗洛伊德在文章中首先谈到,生活中因为亲人过世、或者恋人离开,人们会很伤心。
但在这个过程,有的人会比较快的走出来,有的人则可能很长时间不能摆脱痛苦,并产生抑郁。
弗洛伊德做了临床区分,面对丧失,一个正常的情绪过程是哀伤反应以及哀悼,从最初的难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力比多完成转移,重新投注在其他客体上。
我们之所以爱这个人,爱我们的父母,是我们将力比多投注在他们身上。
当失去所爱之人,如果能够顺利完成哀伤反应过程,力比多是可以从所爱之人转移到其他人身上。
这里并一定去找绝对替代性的丧失对象,而是指可供完成力比多转移的客体。
临床中有的病人,丧失有时会变成抑郁的一个触发点。
弗洛伊德说到,这样的人具有一些特质,即他们不能从将力比多从丧失对象身上转移出去,相反力比多还有自恋性的回撤。
力比多在现实环境中找不到、也投注不出去,于是在力比多的回撤中,等于把丧失的客体也收到自我之中。
这时候,倒伏在自我之上的影子由于被认同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同时我们对所失去的客体通常是既爱又恨。
由于恨意,对失去的依附客体的攻击此刻就成为自我攻击,也就是抑郁症的攻击转向自身。
要进行完整的分离,也就是临床哀悼中,需要与来访和所丧失对象的各个面向的情感进行细致的工作。
这是情感的整合,不仅是爱,同时也能够充分的表达恨意。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情感上恨意的表达很重要。恨能够产生缝隙,确立我们与所失客体的不同,会促成分离。
另外,记得温尼科特曾经指出,人只有充分体验了恨之后,才会真正地去爱。
完整的哀悼和分离带来的是和所丧失对象建立新型的情感链接,比如:
一张相片;
一个特殊的物品;
或者定期的纪念活动;
甚至我们的身上出现与所丧失对象相近的特点和品质。
弗洛伊德曾指出,一个好的哀悼过程在未来可以是对哀悼者内心的丰富,因为哀悼者会认同所丧失对象的一些好的功能。
关于正常哀悼以及哀悼不能所带来的的抑郁,推荐大家阅读以下弗洛伊德的经典之作《哀悼与抑郁》。
节选自《哀悼与抑郁》
作者: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译者:马元龙
非常痛苦的沮丧; 对外在世界不感兴趣; 丧失爱的能力; 抑制一切活动; 并且自我评价降低,以至于通过自我批评、自我谴责来加以表达,这种情况发展到极致时甚至会虚妄地期待受到惩罚。
同样的心灵痛苦; 同样对外部世界失去兴趣——因为外部世界已经不能引起他的兴趣; 同样失去爱上一个新对象的能力(因为这意味着取代了他); 同样逃避任何可能使其联想到他的活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