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当今的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才能让教学效果最大化?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地位同时有效呈现?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刺激性的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学生会感到新鲜,有一种“看个究竟”的心态,所以老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一定要防止一种现象出现:课件只是起到了代替板书的作用。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时一定要把握课件运用的辅助性原则。所以老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个心态以及课件运用原则,利用生动的图片直观的影像等,把学生引领到你的轨道上来。在历史教学中,笔者认为方法如下:①图片展示法:例如在讲述对外开放的格局时。可以打出深圳在成为特区前破败不堪的小渔村的景象,然后打出成为特区后繁华昌盛的景象,这样不仅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感官冲击,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思:为什么深圳的变化会如此巨大呢?在对比孔子和苏格拉底时,打出两人的头像,学生自然就能直观的得出两人的一个相同点:其貌不扬。再例如,在讲述“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这一课时,为帮助学生了解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其民主政治的影响,可以打出古希腊地图,通过地图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古希腊的海洋文明、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便于吸收亚非文明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点。②影像展示法: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诱惑性”极大,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听课“神经”。例如在讲述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可以播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相关影像资料,这不仅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当今时事动态,而且还会使他们产生联想:当今的金融危机与1929~1933年代金融危机有何异同呢?③特效声音刺激法:这种方法可以削弱学生的听课疲劳感,振奋学生的精神。例如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过程时,可以以地图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然后在重要的地点制作特效声音,让学生有种亲临现场的感觉;在提出问题时,可以在问题的旁边配以独特的动漫声音等。
所以,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用形式的创新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容量大的特点。 以前教师总会在板书上花费许多时间,这无形地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有了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实现将设计好的信息即时呈现给学生,这不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减小了当堂板书难免出错的几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这一辅助工具,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更多的历史信息,了解更多的史料,真正达到研究历史所提出的论从史出,而不是老师把结论讲出,学生被动接受。例如,在讲述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时,可以打出以下三则材料:
材料1:从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到了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影响到所有的经济部门。
材料2: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减少了36%,失业工人3000多万,几百万农民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整个资本主义的损失比一战的破坏还要严重。
材料3:一般的经济危机持续一年最多不过两年,而30年代初的危机持续了长达4年之久,有的国家甚至更长一点。
通过上述材料,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得出经济危机的特点: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波及范围广。
另外,通过多媒体还可以现场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效果是需要及时反馈的,传统的教学很难达到这一点。在运用多媒体时,教师可以选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当堂练习,以起到检测和巩固的目的。
最后,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随着新课改在全国的全面展开,新课程标准也正在各级各类学校蓬勃开展。《历史课标》在其课程目标中首次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三维课程目标之一独立地提了出来,并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定位为历史教学的核心价值。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运用多媒体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呢?一是要重视新课导入环节的教学,力求起到教学“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在新课导入形式上,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简单化或陈述式的言语导入形式,而应多借助故事轶闻、影像图片、实事焦点等新异的导入形式把学生吸引到当前的教学主题上,起到“热身”作用。从功能上看,新课导入不能仅仅起到支架的作用,教师更应借助适宜的导入形式,让学生知晓自己某方面知识的具备与缺失,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二是运用多种媒体和各种手段,增强训练内容的感染力。有时候历史课的某些教学内容确实存在比较枯燥、抽象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仅靠教师的三个“一”,即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是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这时如果教师采用多种辅助手段使内容呈现“活”起来,如将三个“一”变为三个“二”,即二片——卡片、图片,二带——录音带和录像带,二机——电视机和计算机,其教学效果将改善不少。因为教师可优化组合这些媒体手段,将音乐、音像等视听材料镶嵌于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直观教具的结合,呈现生动形象的教育情景,刺激学生的感官,用鲜活的人物、感人的事迹来熏陶人、感染人、启迪人,这种做法注重学生的体念、感悟、个性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改变单纯说教的做法,这样既可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不足,又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对历史课感兴趣的积极情感,倍受历史魅力的熏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提高历史教育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总之,利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容量大大增加、形式内容更加丰富,从而达到教学过程中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