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旧栏目 / 阜阳三中教学教研 / 生物组 / 备课活动

第二次生物周考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2017-09-29 18:28 浏览:4937
【字体大小:

第二次生物周考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它的特点是交叉搁代遗传,所以7号色盲基因来源于1号,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色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C

【解析】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父母表现型正常,则母亲携带有白化病和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父亲携带有白化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所以女儿一定不患红绿色盲,但可能患有白化病, A项错误;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等于男性中的发病率,B项错误;这两种病的根本病因均是基因突变,因此相关基因的碱基序列均发生了改变,C项正确;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都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D项错误。

3.C

【解析】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发病率时要在人群中随机取样,A正确;携带隐性致病基因的个体可能不患该遗传病,如Aa的个体不患白化病,B正确;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错误;先天性疾病不一定都是遗传病,如妊娠期一些外界因素导致胎儿发病,D正确。

4.A

【解析】男性X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如果发生交叉互换,可以传给儿子,A正确;女性X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会传给儿子,B错误;多基因遗传病的多个基因如果位于同一对儿染色体上,则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21三体综合征患者可能产生正常配子,D错误。

5.C

【解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A正确;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遗传中,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母亲,而母亲的致病基因要么来自于其外祖父,要么来自于其外祖,B正确;一对患该病夫妇(设为XAY和XAX?产下一正常子代(XaY)的概率要在确定妻子的基因型的基础上才能计算,C错误;男性患者(设为XAY)能产生不携带致病基因的配子(如Y),D正确。

6.A

【解析】属于XY型性别决定类型的生物,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①错误;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红绿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人的色盲不传儿子,只传女儿,但女儿可不显色盲,却可能生下患色盲的外孙,代与代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连续现象,②③正确;遗传病都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但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④错误;遗传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其中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与致病基因无关,⑤错误。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A项正确, B、C、D三项均错误。

【点睛】易错点辨析:先天性疾病遗传病。先天性疾病是指出生前已形成的畸形或疾病,有的可能是由于发育不良造成的,如先天性心脏病。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大多数遗传病是先天性疾病,但有些遗传病可能在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才表现出来,所以,后天性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

7.B

【解析】据分析可知,21三体综合征患者产生1条21号染色体的配子和2条21号染色体配子的概率都是1/2,又21四体的胚胎死亡,因此两个21三体综合征的夫妇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2/3,患病女孩的概率则为为2/3×1/2=1/3,故B正确

8.B

【解析】

试题分析:太空椒是基因突变,抗虫棉是基因重组,故A错误。无籽西瓜是染色体变异,快速培养矮杆抗病小麦是单倍体育种得到的是染色体变异,故B正确。矮秆抗病杂交水稻是基因重组,无子番茄是染色体变异或用生长素处理,故C错误。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基因突变,八倍体小黑麦是染色体变异,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育种相关知识,意在考场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9.D

【解析】

试题分析:青霉素高产菌株是通过诱变育种获得的,A错误;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由于没有抗病基因,不能采用单倍体育种,B错误;把两个小麦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常采用杂交育种,C错误;培育无籽西瓜可用二倍体西瓜的花粉处理三倍体西瓜雌蕊柱头,由于三倍体西瓜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二倍体西瓜的花粉可提供生长素,可得到无子西瓜,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育种方法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B

【解析】

试题分析:结实率低,发育迟缓属于多倍体的特点,故①错误;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的特点,所以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频率,使后代变异性状较快稳定,因而加快育种进程,故②正确;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的特点,所以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频率,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故③正确;茎秆粗壮,果实种子大,营养物质含量高属于多倍体的特点,故④错误;由于基因突变具有少利多害性和不定向性的特点,所以人工诱变产生的有利个体不多,需要大量的材料,故⑤正确,故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诱变育种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B

【解析】

试题分析:传统的育种方法周期长,尤其是杂交育种,而且可选择的范围有限,A正确;通过人工诱变,人们有目的地选育新品种,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仍存在盲目性,B错误;传统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只限于能进行有性生殖的同种生物,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难以通过杂交育种将不同物种的优良基因集中在一起,所以该育种方法可选择的范围有限,C正确;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D正确

考点:生物育种

12.B

【解析】因要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可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诱导该水稻品种发生基因突变,产生该抗病性基因,A正确单倍体育种过程:先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其本身缺少抗病基因,因此不适宜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B项错误;可以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定向导入该种抗病性基因以改变水稻性状,C正确;杂交育种能将不同植株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个体上,因此该方法也能用来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

【名师点睛】育种方式的选择

(1)根据育种目的和提供的材料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

①集中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a.一般情况下,选择杂交育种,这也是最简捷的方法;b.需要缩短育种年限快速育种时,选择单倍体育种。

②培育果实较大或植株较大或营养物质含量较高的新物种——多倍体育种。

③提高变异频率,“改良”“改造”或“直接改变”现有性状,获得当前不存在的基因或性状——诱变育种。

④若要培育隐性性状个体,可选择自交或杂交育种,只要出现该性状即可。

⑤实现定向改变现有性状——基因工程育种。

⑥若培育的植物的生殖方式为营养繁殖如马铃薯,则不需要培育成纯种,只要出现该性状即可。

(2)根据育种流程图来辨别育种方式

①杂交育种:涉及亲本的杂交和子代的自交。

②诱变育种:涉及诱变因子,产生的子代中会出现新的基因,但基因的总数不变。

③单倍体育种:常用方法为花药离体培养,然后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形成纯合子。

④多倍体育种: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⑤基因工程育种:与原有生物相比,出现了新的基因。

13.B

【解析】题意分析可知: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可将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转变为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基因型为aB的生物为单倍体,可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将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转变为基因型为aB的生物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相比,基因型为AaBBC生物多了外源基因C,若实现这种转变,采用转基因技术;通过多倍体育种可将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转变为基因型为AAaaBBBB的生物。故B正确。

14.D

【解析】

试题分析: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  

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

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

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例:用虫食用棉花,观察其存活情况,来鉴定棉花是否具有抗虫特性.)

解:将苏云金杆菌中的抗虫基因转移到棉花的细胞中,培育出的棉花叫做转基因棉花,若此棉花抗虫效果明显的话,其体内就具有细菌的抗虫基因,说明实验成功,因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目的基因检测和鉴定的方法;审清题中要求“最方便的方法”;解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基因决定性状.

15.A

【解析】甲乙是两物种,远缘杂交不亲和,两者不可杂交产生后代,根本无法获取其花药。转基因技术可以使一个物种具有被转入基因,同时也不失自己基因的特点。乙种植株经人工诱变后可能会产生高产植株。两种植株的愈伤组织细胞融合后的细胞具有两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再用组织培养技术就可以培养出符合条件的植株。

16.A

【解析】

试题分析:接受太空辐射后是利用基因突变的诱变育种,故A正确。单倍体育种是染色体变异,故B错误。杂交育种利用的是基因重组,故C错误。转基因育种利用的是基因重组,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变异与育种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7.D

【解析】

试题分析:航天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缩短育种周期,AB正确;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是快速培育农作物优良新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C正确;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诱变育种,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8.D

【解析】

试题分析:abc分别为单倍体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A错。单倍体育种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不能提高突变频率,B错。单倍体育种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幼苗,因为单倍体不育,无种子;多倍体育种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C错。杂交育种需要连续自交来提高纯合率,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育种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9.A

【解析】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使基因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基因控制的相应性状发生改变;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或后 期;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通过诱变育种的方法培育新品种,需要处理大量材料,才能从中选择出优良品种;杂交育种选育品种时,F1一般是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会发生分离,因此一般从F2进行选种。

20.A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三倍体植株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因此三倍体不是一个物种,故①错误;多倍体植物常见,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多倍体动物,故②正确;八倍体小黑麦是多倍体育种的结果,故③错;骡子是马和驴杂交的后代,由于骡子不育,且马和驴都是二倍体,因此骡子是不育的二倍体,蜜蜂中的雄峰是由蜂王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因此雄峰是单倍体,故④正确;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能形成多倍体,故⑤正确;获得单倍体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同时单倍体是高度不育,因此单倍体没有种子,故⑥错;获得多倍体植物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故⑦错,故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单倍体和多倍体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1.B

【解析】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的是诱变育种,原理为基因突变,A正确;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的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B错误;培育八倍体小黑麦利用的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培育中国荷斯坦牛利用的是杂交育种的原理,D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的应用

22.C

【解析】据图分析,该限制酶能识别的碱基序列为GAATTC,其切点是在G和A之间,所以C正确。

23.D

【解析】a是磷酸二酯键,b是氢键。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部位是a。DNA连接酶能连接两个DNA片段,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a磷酸二酯键。DNA聚合酶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通过a磷酸二酯键连接成DNA长链;DNA解旋酶能将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开,作用的部位是b。

24.B

【解析】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如果一个人体内没有致病基因,则该人还可能患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项错误;基因型为AAaX的精子的产生,是由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A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而是进入到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该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中,携带A基因的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所形成的两个子染色体没有分开而是进入了同一个精细胞中所致,这样由该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精子的基因组成分别为AAaX和aX,与该次级精母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Y,当减数分裂结束时,含有Y的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2个精子为Y和Y,所以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产生了四个基因型分别为:AAaXb、aXb、Y、Y的精子,这是由于该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过程中都出现了异常所致,B项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害虫在接触到农药之前,其种群中就存在抗药性的个体,农药的使用对该抗药性的个体起到了定向的选择作用,并随着同种农药的使用,抗药基因的频率会越来越大,C项错误;用二倍体西瓜给三倍体西瓜授粉,三倍体植株上结出的是三倍体无子西瓜,D项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B选项的分析,分析的关键在于抓住问题情境中的有效信息:①“基因型为AaXY精原细胞”,据此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②“产生了一个AAaX的精子”,据此联系减数分裂的过程、依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对选项逐一分析。

25.D

【解析】

试题分析: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个体的概率为1/2×1/4=1/8,A错误;乙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B错误;女儿正常而父母患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错误;丁图中的两对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所以丁图表示某果蝇染色体组成,其配子基因型有AXw、aXw、AY、aY四种,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遗传图谱和染色体的组成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6.(1)隐,常。(2) (3)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各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特点,重点考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分析时应从后代患者入手。7号男性有病,其父3号正常,说明此病不是伴Y遗传。因为9号女性有病,她的父母5号和6号正常,所以此病不属于伴X显性遗传。9号女性有病,她的XX性染色体由其父母5号和6号各提供一条,但其父正常,说明其父6X染色体上无致病的隐性基因。这样的父亲不会生伴X隐性遗传病的女儿。由于7号和9号都有病,若此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那么7号和9号的父母至少应一方有病,但他们的父母3号和4号,5号和6号均正常,所以此病也不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以可判断此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 已明确是正常者,正常者的基因型为l AA2 Aa,其中的杂合体占 8号也是正常者,其基因型为l AA2 Aa,其中的杂合体占 8号和10号近亲结婚,若生出病孩,他们的基因型必须都是Aa Aa×Aal AA2 Aal aaaa为患者,发病的几率为 。因为8号和10号的基因型为Aa的可能性占 ,所以8号和10号婚配生病孩的几率是 

27.人工诱变育种      提高突变率,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1/2     多倍体育种  秋水仙素   纺锤体  ②→⑥→⑦     染色体变异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28.(1)单倍体      物理      化学     基因突变

(2)抗性非糯性       3/16

(3)抗虫基因(或目的基因)  运载体(质粒) 限制酶  DNA连接酶

(4)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

【解析】

试题分析:(1)由题意“甲的花粉经诱变处理并培养,获得可育的非抗糯性个体(丙)”可知:获得丙的过程中,运用了诱变育种和单倍体育种技术。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2)非抗糯性个体(丙)的基因型为ttgg;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的基因型为ttGG,以甲为材料,经过诱变处理获得抗性非糯性个体(乙)的基因型为TtGG。乙与丙杂交, F1的基因型为TtGg和ttGg,前者表现为抗性非糯性,后者表现为非抗非糯性。欲培育抗性糯性新品种,应从F1中选择表现型为抗性非糯性(TtGg)的个体自交,F2中的抗性糯性个体所占比例是3/4T_×1/4gg=3/16。

(3)若采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上述抗性糯性玉米的抗虫性,通常从其它物种获得抗虫基因(或目的基因),将其和运载体(质粒)用合适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然后借助DNA连接酶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再转移到该玉米的培养细胞中,经筛选和培养等获得转基因抗虫植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