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携手,学科特点与核心素养同行
—— 2017年全国卷Ⅰ语文试题评析
阜阳三中 李阳颖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试题,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全面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及审美鉴赏能力,注重考查核心素养和传统文化,考点覆盖面和试卷结构合理,能力层级比例配置恰当,试卷难度控制基本合理。针对2016年10月正式发布的《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诗歌鉴赏、语言文字运用等方面出现了新变化,体现了高考试题“稳中有变”的一贯风格。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曹明德的《中国参与国际气候之礼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从考点覆盖看,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与前几年不同,今年的三道客观选择题,第一道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其余属于选错题。
相比往年的试题,今年的命题更加强化“整体阅读”意识,要求考生在真正读懂的基础上做出选择。例如,第二道题要求选取“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第三道题则是“根据原文内容”,来判定选项的正误。
文学类作品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原本是为了体现高中新课改的选择性而设计成了选考模式。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材料删改自“新概念作文之父”赵长天的短篇小说《天嚣》。这篇小说主题鲜明,人物性格也不复杂,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命题者在设题时,把重心放在了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上。第4题四选一 ,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环境及小说主题,这些都是鉴赏小说的基本要素;第5题,考查小说的“谋篇布局”;第6题考查对小说结尾艺术效果的分析。题目设置整体难度不大,但需要学生对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理解到位。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是今年变化比较大的题目,选择了多则材料对比阅读的形式,难度逐层深入,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命题者在设题时主要从分析综合层面,设置了三道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第7题考查了“对相关内容的梳理”,需要学生深入阅读,把握材料内部层次;第8题,用“五选二”的形式考查了“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第9题,要求考生“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直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这是要求考生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能对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取材于《宋史·谢弘微传》,体现了课标卷一贯的选材特点:一是出自“正史”,二是传主为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一类的正面人物。
第10题,文言断句题,连续考了四年。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第11题是沿用了2015年出现的新题型,即在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的文化意义,要求考生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与整个社会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大背景有直接关系。四个选择项分别涉及“以字行”“姻亲”“母忧”“私禄”等内容,是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
第6题命题形式没有出现变化,每个选项首先用一句话作概括,并用句号与后面的句子断开;接着紧扣这一句概括语陈述原文中的相关信息,体现概括语与相关信息的同一性,即概括语是从相关信息抽取出来的,相关信息用来说明概括语。历年考试中,这道题规律性极强:四个选择项是按照文本的自然顺序,选择传主的代表性事件或体现的思想品质逐层设题;从全国卷命题特点看,本题设错角度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品质分析不恰当、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
第7题是文言文翻译题。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今年选取的两个句子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取材于宋朝诗人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一般而言,诗歌鉴赏题目的选材倾向于两个方面,一是非名家的名作,二是名家的非名作。本诗就是属于第二种情况。
第8题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难度不大,理解诗句含义,就能准确选出“不恰当的两项”。
第9题考查赏析一句诗,属常规命题形式。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赏析“下笔春蚕食叶生”,难度不大。
默写
今年默写题仍为理解性默写,将对诗文的理解与默写巧妙结合,这也暗含了背诵方法。从题目数量上看,由原本的三道题改为两道题;从默写内容看,采用了“初中两句,高中三句”的形式;从文体看,考查的文和诗,且“文”的比重大。但所考内容都在《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64篇的范围内。相较于前两年,今年的题目难度不大,得分率会很高。
语言运用题
语言运用题最易出现新题型,今年考卷有不少变化。
第13题成语题,题型与去年相同,难度上也与去年类似。
第14题病句题,涉及的病句类型与往年相似。
第15题,题型出现变化,考察学生对“得体”的理解,但仍属于常规题型。
第16题属于补写,仍然考查语言连贯,语料为科技说明文。
第17题与前两年不同,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找到语段中剩余的两处推断错误,并参照例子,表述出来。这道题题型虽新,但难度并不大,只要学生细心读题,不会有太大问题。
作文
今年的作文仍然是一篇以任务驱动为典型特点的材料作文,但考生的选择角度更加宽泛。
审题时,可从“题干”、“材料”、“任务”和“要求”四个方面着手分析。其中,“材料”即题干下面的一小段文字,它选取了“来华留学生”较为关注的十二个“中国关键词”,体现了现实性。材料作文的材料是思考的原点,是思维的出发点,是选择写作角度、确定立意的依据。“任务”是“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并“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是“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问题,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这样看来,这篇作文等于要求考生,选取两三个特定的方面,并寻找这些方面的有机关联,将你所认识的中国呈现给外国青年看。
至于考生选择哪些方面,则要看考生的个人的积累,因为所给的十个关键词中,既有时代性比较强的一些点,也有传统性比较强的一些点。从考察的角度上看,这类题目可最大限度地调动考生的文化积淀和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