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三中高三年级语文检测试题(2017.11.19)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孝”在中国不仅是维系家庭稳定的道德伦理,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规范。古代社会诸多人际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就是君臣与父子。事君为“忠”,事父为 “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人道之大经,政事之根本也。”在家国天下中,君主是所有人的“家长”,事君既为“忠”,也为“孝”,忠孝本为一体。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仁”,认为一切德目都发于仁,而在诸德目中,孝悌又是最基本的。《论语·学而》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也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把“父子有亲”列为“教以人伦”的“五伦”之首。儒家的思想家编著了《孝经〉一书,虽不足两千言,却被推崇备至,影响极为深远。孔子的弟子中,曾参、仲由、闵子骞等都是著名的孝子。自尧舜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倡行孝道,力主以孝治天下。舜本人就是一个难得的孝子。
古代社会在考察官吏的时候,总是把孝作为一条用人准则。人子对父母兄长的爱、敬、顺,同样可以推移到君臣关系上,从而实现对君主的“忠”。西周在选拔官吏时,吸取夏商亡国的教训,特别强调道德品行,以“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秦律规定了“五善”与“五失”的考课原则,“五善”,即“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西晋颁行的《诸郡中正六条举淹滞令》对官员的德行准则也有明确规定:“一拉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孝道之有益于治道,就在于它可以使不同阶层的人恪尽职守,谨慎为人,各安其位,这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一味“神药”。
古代社会孝道的倡行,是对匮乏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自发式补充,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战乱不断,一直处于积弱积贫的状态,政府根本无力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每一位父母在年老以后,只能依靠自己的后辈照料,孝顺父母成为维持家族繁衍生息的纽带,绵延千年而经久不衰。
“孝”除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挚情感和道德义务外,隐约含有一种感恩的思想,“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种感恩的文化薪火相传,促进了家庭和睦,延续了家族的传统。中国人倡行孝道,主张孝、慈并举,讲求父慈子孝。父辈勤勉辛劳,省吃俭用,为的是积攒钱财抚养后辈。后辈们也尽己所能尊老、敬老、养老,丝毫不敢有所懈怠。而父慈子孝的思想推而广之,即为现代社会的博爱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社会在倡行孝道中找到了一条通往大同的阳光大道。尽管婆媳相向、遗弃老人的问题仍然不少,子女与父母仇视相争的故事也时有耳闻,但从总体而言,中华民族还是处于浓厚的孝文化氛围中。曾国藩曹说:“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西方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尊老爱幼的传统代代沿袭,革故鼎新,成为中国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
(节选自傅源长《孝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中国古代,“孝”不仅有关家庭的和谐美满,也与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密切相关。
B.在中国古人看来,君臣父子各安其位,这就是人伦的常道,也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C.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家国一体模式,家成了国的缩影,国成了一个扩大的家。
D.“孝”在儒家诸德目中是最基本的品德,并通过《孝经》成了儒家学派的中心思想。
2.下列各句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可以“移孝作忠”,所以古人在考察官吏的时候,总是把“孝”作为一条用人准则。
B.“六徳”“六行”“五善”“五失”“六条”都反映出古人在考察人才时对孝徳的重视。
C.由于政府无能为力,民间孝道的倡行,事实上承担了本属于国家保障民生的部分职责。
D.和羊、乌鸦等动物一样,人类也有感恩之心,而“孝”则显人类感恩思想的一种表现。
3.下列各句中,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移孝作忠”的理念强调尊父与尊君的结合,某种意义上使得古代的专制统治特別长久。
B.君臣关系是父子关系的基础,没有对君主的服从,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对父母的孝敬。
C.尧帝倡行孝道,主张以孝治天下,这一点可以从他选择大孝子舜做自己的继承人上看出来。
D.父子关系是双向的,不孝顺的子女固然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冷酷自私的父母也不为中国人看好。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朝)、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
“无我之境”中的“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马远、夏珪等那许许多多的小品:深堂琴趣,柳溪归牧,寒江独钓……我们就会发现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它不再像前一时期那样宽泛多义,而是要求得更具体和更分化了。尽管标题可以基本相同,由画面展示出来的情调诗意却并不完全一样。应该说,比起北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是小多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精巧细致多了,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厚、鲜明了。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
上述第二种意境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罢了。“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这当然是标准的“有我之境”了,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我之境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和田园诗歌之中,而小说等则不具备这种艺术境界。
B.北宋的大量作品,如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
C.北宋山水画具有整体而多义、宽泛而不细致的特点;而南宋山水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观念的直接表露,不注重客观写实。
D.在第二种意境中形似与神似这对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在元代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二段通过与诗的“无我之境”作比较,最终论证了北宋山水画的思想情感具有多义而丰富的特点。
B.文章分析了南宋山水画既是又不是“有我之境”,是为了论证第二种艺术境界较第一种自觉的抒情诗意更为浓厚、鲜明。
C.文章论述了宋元山水画“无我之境”、从“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推移的“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有我之境”这三种面貌和意境。
D.作者在论述这三种面貌和意境时,字里行间没有随自己的兴趣、倾向而偏爱偏好任何一种。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我之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因而作品的思想情感就更为宽泛、广阔。
B.由于引用的陶渊明的这几句话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就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C.南宋的山水画有的标题可能和北宋的一样,但刻画更为精巧,能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思绪、感受。
D.“有我之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与上述北宋、南宋的两种意境三分鼎足,各擅胜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少为县吏,折节读书。大平兴国二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恕以乡里辞。改澧州。澧自唐季为节镇兼领,吏多缘簿书干没为奸。恕尽擿发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会契丹引去,召入为户部郎中、户部副使,迁右谏议大夫、知澶州。驿召为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大宗谕以农战之旨,恕对曰:“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太宗曰:“卿第行,朕思之。”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俄知代州,入判吏部选事,拜盐铁使。恕有心计,厘去宿弊,太宗深器之,亲题殿柱曰“真盐铁陈恕”。恕每便殿奏事,大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恕敛板蹴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俟意稍解复进,悫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或至三四。太宗以其忠,多从之。迁礼部侍郎。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真宗嘉之。咸平二年,帝北巡,充行在转运使。俄以母老求解,拜吏部侍郎。五年,知贡举。恕自以洪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黜退。又援贡举非其人之条,故所取甚少,而所取以王曾为首,及廷试糊名考校,曾复得甲科,时议称之。恕事母孝,母亡,哀慕过甚,不食荤茹,遂至赢瘠。起复视事,迁尚书左丞、权知开封府。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真宗曰:“卿求一人可代者,听卿去。”是时寇准罢枢密使,恕即荐以自代,遂以准为三司使,恕为集贤学士、判院事。准即检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以为册,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恕第请判押。恕亦不让,一一押之,自是计使无不循其旧贯。
(节选自《宋史·陈恕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B.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C.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D.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县官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所取,以供长辈称呼。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如咸平;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般为一帝一元。
D.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丧尚未满期而应召赴任官职;也可泛指一般开缺或革职官员重被起用,文中即是前者。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恕为官清廉,精于吏治。他因自己家在洪州而辞去洪州通判之职,后改任澧州通判,到任后又揭发澧州官吏利用账簿欺上瞒下,投机图利的所有弊端。
B.陈恕性格直爽,公忠体国。真宗曾责令他奏报国库情况他因为担心陛下年轻,如知府库充实,会生奢侈之心而迟报,此举颇受真宗赞许。
C.陈恕非常孝顺,事母尽心。母亲年老,他曾请求解官回家服侍,未被批准。当母亲死后,他又因过度哀伤,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
D.陈恕擅长识才,举贤任能。他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时,就推荐当时被罢枢密使之职的寇准,举荐他代替自己,真宗就任寇准为三司使。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
(2)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樊侍御使丹阳便觐
岑参
卧病穷巷晚,忽惊骢马来。
知君京口去,借问几时回。
驿舫江风引,乡书海雁催。
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诗属于觐省诗,是古代官员被朝廷批准回家探望家人的诗歌,本诗中“便觐”是指樊侍御史奉朝廷的命令前往丹阳期间回家乡省亲。
B.“知君京口去,借问几时回” 一句表现了亲人们对樊侍御史的思念,一知道他的去处,就在打听什么时候回来。
C.“卧病穷巷晚,忽惊骢马来” 一句中的“骢马” 一词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侍御史”的官职。
D.“霜台”即“御史台”,正与诗题暗相呼应。不称“御史台”而称“霜台”则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含蓄性与多样化的特点。 ^ ^
E. “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一句写出樊侍御史的家人对儿子在仕途上大有作为的无比高兴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题。
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兼酬所赠
白居易
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①鹤氅②人。
红蜡烛前明似昼,青毡帐里暖如春。
十分满盏黄金液③,一尺中庭白玉尘④。
对此欲留君便宿,诗情酒分合相亲。
【注】①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②鹤氅(chang):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是名士才穿的服装。③黄金液:指酒。④玉尘:喻雪。
1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题目中的“见访”是敬词,称别人访问自己,是“拜访”的意思。
B首句中“可怜”与“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意思相同。
C“鹅毛雪”不仅是写景,也衬托出“高情鹤氅人”志趣的高洁。
D.颔联、颈联都对仗工整,词性、句型等方面都分别整齐相对。
E.尾联中的“此”,是指代上句“一尺中庭白玉尘”所描写的情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 ”用颜色渲染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久谪归来,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4)白居易《琵琶行》中,“ ”一句仅用七个字,就点出地点、时间、人物,拉开故事的序幕,语言平易,如话家常,又高度凝练。
5)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将士们骑着骏马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的壮烈战斗场面的诗句是“ _,_ 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19曰在北京的例行记者会上谈到中朝经贸合作时说,作为一个原则,中朝作为两个邻国保持正常贸易关系是无可厚非的。
②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那片层层叠叠的绿,秀色可餐。
③日前,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对外宣布:自2017年9月4日起,集团副社长谭道宏先生临危授命,将接替张元新先生,正式出任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④索溪峪的山,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山势龙飞凤舞,使人望而生畏。
⑤在诸侯伐郑、大臣劝谏的情况下,郑成公不顾疾病缠身,不为诸侯所迫,不忘楚王旧恩,坚守立场,担当责任,至死不渝,让人看到了一个国君非异人任的鲜明特点。
⑥老去,尤其是孤独地老去,实在是人生中最最残酷的事情。纵使富可敌国,奴仆环侍,也要落得个孤苦伶灯、芳华凋零的结局,真可谓生荣死哀。
A. ①②③ B. ③ ④⑥ C. ② ④ ⑤ D. ④ ⑤⑥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调查表明:相较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②因大片住宅楼空置,街道万人空巷,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地区被称为中国最大的“鬼城”。
③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肩头不可推卸的使命、义不容辞的责任。
④画家、诗人联手打造的“扬州好人”画像配诗展在扬州文化馆展出,参观者不绝如缕。
⑤杨教授开发的这套销售网络管理系统使我们工作效率大幅度地提高,真可谓如虎添翼。
⑥户籍制度改革牵扯到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利益,绝不可能一挥而就。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⑤⑥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2017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经广泛征求意见.确定总的工作原则是稳中求进、继承创新、改革发展。
B.特洛伊安斯卡亚及其研究小组利用机器学习创建了一份基因相互作用图,将已经熟知的少数自闭症风险基因的相互作用跟数千个其他未知基因的相互作用进行对比,寻找其中的类似之处。
C.据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估算,2012年,各类视力缺陷导致社会经济成本约680亿元左右,占当年GDP的1.3%。
D.原本天真可爱的孩子,脸上还带着肉肉的婴儿肥,却硬被套上大人的华丽裙子和高跟鞋,浓妆艳抹,故作成熟,虽然表面上这样的儿童选美,选的是“美”,但实际上,是在考验家长的钱包。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年来,公安部推出一系列涉及面广、影响力较大的出入境政策,吸引了很多海外优秀
人才来华络绎不绝。
B.要形成健康绿色的网络传播生态,除了依靠法治手段,还要重视网络伦理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
C他所办理的每一起案件,从不屈服于权威的压力,从不徇私情,坚持做到刚正不阿,秉公执法。
D.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保持既有理又有礼的大国风度,塑造温和而自信的国际形象。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已经出现了职权和地位各异的“史”。从文献记载来看,“史”字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 ①,还有“大史” “卸(御)史” “公史” “西史”等词语,它们代表着各不相同的某种身份,或某种职位。由于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记录极为不便,用字必定非常俭约,能少一个字就少一个字。所以,②,正说明了早在殷商时代“史”就已有了明确的分工。这种分工的事实正是人们在用甲骨文进行记录时不辞繁复的根本原因。同时,这种分工的事实又可以使我们的历史学家确信: ③ 。
参考答案
1.(3分) D(儒家学派的中心思想是“仁“)
2.(3分)B(“六徳”等并不都反映出古人在考察人才时对孝德的重视)
3.(3分)B (“父子有亲”是“五伦”之首,因此父子关系是君臣关系的基础。
4. D(A.“小说等则不具备这种艺术境界”属无中生有。B.应是“五代和北宋”。C.“不注重客观写实”表述过于绝对。)
5.B(论证了南宋的山水画具有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不同风格,应自成一种面貌和意境。)
6.B(强加因果。)
7.(3分)B
8〔3 分)A〔“以供长辈称呼“错,名供长辈呼唤,字是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9. 〔3分)D(陈恕担任集贤殿学士、判院亊是在他荐寇准之后)
10. 〔10分)
(1)陈恕走了好几天,果然有诏书,只让士兵修缮完善城堡、开通疏导防护沟渠罢了,屯田的提议就搁置了。(句意2分,"止""修完"“寝”各I分^
(2)陈恕已经生病了,还勉强亲自处理政事,凡个月后病情加剧,上表请求任馆殿里的闲职,用获得的俸禄来解决家贫之急。(句意2分,“亲职”“表”“奉”各1分)
11. (5 分)BC〔B项,诗中并非家人询问,而是作者。C项,“骢马”一词应该是借代的手法,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多选不得分〕
12. A(3分)、E(2分)(A项,错在“是‘拜访’的意思”,“拜访”是访问他人的敬词。E项,“此”应是指代颔联与颈联所描写的情景)
13.(5分)(1)塞上燕脂凝夜紫(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每空1分,有添字、漏字、改字不得分)
14.〔3分)C(①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此处与“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衣言行合乎情理)”混淆。②秀色可餐:美丽的容貌秀丽的景色好像可以当饭吃,形容女性容貌美丽动人,或景色非常美,让人迷恋忘情,无误,③临危授命:面对危急时勇于献出生命。此句语义不符,应改为“临危受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4)龙飞凤舞:像龙在飞舞,像凤在欢舞,原形容山势蜿蜒曲折,现形容书法笔势飘逸多姿,无误。(5)非异人任:异人,别人;任,承担。不是别人的责任,表示某事应由自己负责,无误。(6)生荣死哀: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15. A(①不温不火: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②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形容庆典等盛况。望文生义。③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指理应接受。④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十分危急或声音思绪等悠长不绝。不合句意。⑤如虎添翼:形容得到了有力的帮助,强者变得史加强大,恶者变得更加凶恶。⑥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才思敏捷。不合句意。应改为“一蹴而就”)
16. (3分)B (A项搭配不当,“贯彻落实”不能搭配“基调”,应在“基调”后加“要求”,动宾才能搭配。C项,语意重复,“约”就是“左右”的意思,二者取其一即可;且“视力缺陷导致社会经济成本约680亿元”此句有误,应该在“社会经济成本”前加“的”,使主语变为“社会经济成本”。D项,语序不当,“虽然表面上……但实际上”是组关联词,这种情况要注意主语是否有更换,若没有,则应该将关联词放在主语后;若有更换,则应该将关联词放在主语前,在此语境中,没有更换主语,所以应该把“虽然表面上”放在“这样的儿童选美”之后)
17. D(A句式杂糅。可以删去“络绎不绝”。B成分残缺。在句末加“氛围”。C主谓搭配不当。可以把“他所办理的每一起案件”中的“所”“的”和“每一起”几个字删掉)
18.(6分)例:(1)甲骨文中不但有“史”字
(2)甲骨文中出现不同类型的“史”
(3)我国很早就出现了职权各异的史官。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恕,字仲言,是洪州南昌人。小时候做过县吏,改变旧习,发愤读书。太平兴国二年考中进士,担任大理评事、洪州通判,陈恕以自已家在洪州辞官(各朝几乎都有规定不得在家乡为官)。改任澧州通判。澧州自唐末起就是节度使兼管,官吏多凭借登记财物的账簿侵吞财物。陈恕揭发其中的所有弊端,郡中都称赞他精明强干,以做官有才闻名于世。正好赶上契丹撖军,召入朝廷为户部郎中,户部副使,升为右谏议大夫、澶州知州。在上任的路上又奉圣旨任河北东路营田制罝使。宋太宗问他农业和作战的关系,陈恕回答说:“古时候兵从百姓中临时征集,没有军情就种地,敌寇来了就当兵打仗,现在的战士都是招募来的,补给都要依靠官府,如果让他们冬天持兵器抵御敌寇,春天拿着锄头种田,万一有什么变故,后悔都来不及啊。“太宗说:“那你先去上任吧,我再想想。”陈恕走了好几天,果然有诏书,只让士兵修缮完善城堡、开通疏导防护沟渠罢了,屯田的提议就搁置了。不久做了代州知州,可以参与吏部举士考选,选拔职官,授予盐铁使。陈恕有心計,将积久的弊政清理一空,太宗极其器重他。亲笔在殿柱上題词“真盐铁陈恕”。陈恕每次在偏殿奏亊,太宗有时没有深察,常提出责问。他就收回手板恭敬不安地不断后退,一直退到大殿墙边站立,好像无处容身。等皇帝气消了一点后,又恭谨地上前奏事,不改变自己立场,像这样有时会有三四次。太宗因为他的忠心,大多都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提升至礼部侍郎。真宗即位,加户部郎中,命令他整理列举京师内外的钱粮情况上报。陈恕许久不报,皇帝催促多次,陈恕说:“陛下年轻,如果知道府库充实,恐怕生出奢侈之心,臣因此不敢上报。”真宗很赞许他。咸平二年,真宗北巡,让陈恕担任行在转运使。不久陈恕以母亲老了为曲请求解任,真宗任命他为吏部侍郎。咸平五年,负责科举考试。陈恕因为自已是洪州人避嫌,凡是江南的贡士都被清退。又援引“贡举非其人“(就是“推举的人不合袼”)的律条,所以取士很少,而所取的举人以王曾为首,等到廷试糊名考试,王曾又考了第一等,当时人们都称赞陈恕所举得人。陈恕对母亲很孝顺,母亲亡故,过度哀伤思慕,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服丧期没满而起用,升为尚书左丞、代理开封府知府。陈恕已经生病了,还勉强亲自处理政事,凡个月后病情加剧,上表请求任馆殿里的闲职,用获得的俸禄来解决家贫之。真宗说:“你找一个可以代替你的人;就听任你离开。”当时寇准被罢枢密使一职,陈恕就举荐他代替自己,真宗就任寇准为三司使,陈恕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寇准就收检搜寻陈恕前后改革兴立的事务,分类成册,加上陈恕出的榜文,重新刻印,亲自到陈恕家请陈恕决断签署。陈恕也不谦让,一一进行签署,从此担任三司主管的官员都遵循他的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