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一轮复习预习案
【每日积累】
一、成语
1、二三其德:意为三心二意,没有定准,不是形容品德低劣.
2、伐功矜能:炫耀自己的功劳,夸耀自己的才能。(正:炫耀;误:讨伐)
3、罚不当罪:惩罚与所犯的罪行不相当,指惩罚过轻。(正:相当;误:应当)
二、背诵杜甫《望岳》李白《行路难》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易”“原”“本”“豫”四个实词的用法。
2.掌握省略句翻译的规律,准确翻译省略句。
3.熟记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常识,准确翻译重难点语句。
知识链接·基础积累
一、默记下面四个实词的义项
1.易
①动词:交换 寡人予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②动词:改变、变更 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狱中杂记》
③动词:替代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易.系辞下》
④动词:轻视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韩非子.五蠹》
⑤副词:容易 审容膝之易安
⑥名词:《周易》的简称,也称《易经》
《易》之八像(《易经》中用八种符号——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界中的现象)
2.原
①名词:水源 犹塞川源而为潢洿也《汉书.食货志》
②名词:水源、根本、根由 必达于礼乐之原《礼记,孔子闲居》
③名词:原野、战场 武夫力而拘诸原《崤之战》
④形容词:原来的、本来的 原不过此数 《治平篇》
⑤动词:推究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耳《梦溪笔谈》
⑥动词:原谅、宽恕 原宥(原谅宽恕)原赦(宽恕赦免)
⑦动词:通“愿” 仆弗敢原也《史记.商君列传第八》
3.本
①名词:树根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②名词: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 君子务本《论语.学而》
③名词:起初、原来 臣本布衣
④形容词:原来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
⑤动词:推究 抑本其成败之迹
⑥动词:根据、遵循、本着 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史记.儒林列传》
4、豫
①动词:快乐 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孟子.公孙丑下》
②动词:安乐、舒服 或乃奢侈逸豫,务广地宅《汉书.成帝纪》
③动词:通“与” ,参与 楚灵会申,亦来豫盟《后汉书.乐夷传》
豫政(参与政事)
④副词:预先、事先 。通“预” 预备走舸。(资治通鉴)
二、文言文省略句常见形式
(一)、省略主语
(1)承前省。例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2)蒙后省。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例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独乐乐)不若与人。”
(二)、省略谓语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例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例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 (《列子·歧路亡羊》)
(三)、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例如: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促织》)
(四)、省略介词
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该介宾结构作补语时,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2)省略介词“以”。例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
(五)、省略兼语
“使、命、令”之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自主复习·基础积累
【自主复习要求】解释下面词语。划横线写句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哉!原(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 )尔三矢,尔其( )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 )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 )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 )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 )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 )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 )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 )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一轮复习训练案
一、基础知识检测
1.选出和“逸豫可以亡身”的“豫”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新唐书.裴炎传》
B、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
C、明宗皇帝不豫,泰山僧进药,小康。《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
D、及和帝即位,转中常侍,豫参帷幄。《蔡伦》
2、选出和“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的“易”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
A、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白居易传》
B、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郁离子.千里马篇》
C、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焉?《国语.晋语七》
D、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礼记.乐记》
3、下列选项中“本”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A、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B、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
C、今背本而趋末。《论积贮疏》
D、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
4、下列各选项中的“原”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原心定罪。《汉书.薛宣传》
B、有本有原。《原毁》
C、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墨子》
D、英君察相,尚能略其迹而原其心。《答赵安抚书》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抑(或者)本其成败之迹 原(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此三者,吾遗恨(仇恨)也 及凯旋而纳(收藏)之
C.至于誓天断发,泣(眼泪)下沾襟,何其衰也 负(背着)而前驱
D.尔(你)其无忘乃父之志 及仇雠(仇人)已灭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7.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选出与例句中“举”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A.杀人如不能举 B.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D.中江举帆
9、下列四句中的“其 与其他三项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是 ( )
A.请其矢,盛以锦囊 B.与其所以失之者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0、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 )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
11、下列四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智勇多困于所溺 D、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12、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二、课外文言阅读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8分)
凶( ) 侪伦 ( )让( )讽( )
2、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