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一轮复习预习案
【每日积累】
一、成语
1.风声鹤唳: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为追兵。形容惊慌疑惧。不能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常与“草木皆兵”连用。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算错。
2.凤毛麟角:凤凰的毛、麒麟的角。比喻罕见而珍贵的人才或事物。
3.妇姑勃奚:其中“妇”指“儿媳”.“姑”指“婆婆”,妇姑勃奚指婆婆同儿媳争吵,后来比喻为无关紧要的细小事而争吵。
二、背诵杜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率”“速”“暴”“向”四个实词的用法。
2.掌握被动句翻译的规律,准确翻译被动句。
3.熟记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常识,准确翻译重难点语句。
知识链接·基础积累
一、默记下面四个实词的义项
1.率
①名词:榜样 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汉书.何武传》
②动词:带领、率领,通“帅”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资治通鉴》
③形容词:轻率、草率。 子路率尔对曰 《论语.先进》
④副词:皆,都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⑤副词:大约、大概 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梦溪笔谈》
2.速
①动词:邀请 不速之客
②动词:招致、导致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训俭示康》
③形容词:快速的,迅捷的 欲速则不达
④副词:很快地 王速出令。《孟子.梁惠王下》
3.暴
①副词:突然 屡撩之,虫暴怒。《促织》
②动词:晒干,同“曝”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动词:暴露、显露,同“曝” 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报任安书》
④动词:徒手搏击 暴虎冯píng河
⑤形容词:暴躁 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
⑥形容词:凶恶、残酷 暴秦之欲无厌
4.向
①名词:泛指窗户 闭户塞向,密泥,勿使风入漏气。《齐民要术》
②名词:方向、方位 明利害之向《国语.周语上》
③名词:过去、往昔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动词:朝向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⑤动词:奔向、趋向 便下襄阳向洛阳
⑥连词:假如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二、文言文被动句常见形式
1、常见有标志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
①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②用“被”表被动
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列传》
③动词后用介词“于”、 “受”、“受......于......”的形式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④用“见”、“见......于......”表被动。
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 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三、课本文化常识
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自主复习·基础积累
【自主复习要求】解释下面词语。
六国破灭,非兵( )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也。或曰:六国互丧,率(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 )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思厥( )先祖父( ),暴(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 )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 )之。洎( )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 )灭殆( )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 )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 )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 )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一轮复习训练案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 形、 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赂(lù 贿赂)秦 率(shuài 大概)赂秦耶
B.暴(bào 残酷)霜露 秦击赵者再(zài 两次)
C.洎(jì 自从)牧以谗诛 犹抱薪(xīn 柴)救火
D.奉之弥(mí 更加)繁 为(wéi 治理)国者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5、选出“殆”与“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
6、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赏不逾时,欲人知为善之速福也。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7、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8、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向”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寻向所志
B、夫妻向隅,茅舍无烟
C、向为身死而不受
D、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子孙视之不甚惜 杳不知其所之也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10、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1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A.蚓无爪牙之利 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C.洎牧以谗诛 D.秦人不暇自哀
二、课外文言阅读
六国论(节选)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则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心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8分)
咎( )摈( )困 ( )曾( )
2、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2)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