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强(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
近年来,全国高考理科综合测试生物试题秉承“能力立意”的命题理念,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重视对考生中华传统文化和科学素养的考查。在对考纲及试题分析的同时,也试图寻找在高考复习中的有效策略。
一、近三年考纲的变化与分析
2017年生物考纲相比2016年的考纲变化较多,具体内容包括:1-4细胞的增殖,(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Ⅱ);2-4生物的变异,(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Ⅱ);3-3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Ⅱ);3-6生态环境的保护,(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选修部分中6-2动物的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2)动物的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Ⅱ)等。
2018年考纲保持稳定,与2017年考纲表述完全一致。因此,2018年的复习备考要重点关注常考考点及2017年考试大纲的变化部分。预计2018年全国卷生物试题将延续2017年命题风格,重点考查考生对生物学核心知识、生物学实践和探究能力的掌握情况,特别要注重学生对简答题实验设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用规范的学科语言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二、近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的纵横比较
对照近三年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全国理综I、Ⅱ、Ⅲ卷等多份全国理综卷生物试题,不难发现全国高考理科综合生物部分试题的命制特点和趋势。
(一)客观题的命题特点
1、设问方式
近年的全国高考生物试卷选择题几乎都是以“有关知识点的说法(理解或合理等)正确的是或错误的是”而提出。选择题部分以文字叙述式试题偏多,2017年的全国三套试卷选择题中中共出现4幅图表,Ⅰ、Ⅱ卷各2幅,Ⅲ卷选择题没有出现任何的图和表。选择题的题干大部分简洁、清晰,直奔主题,几乎都是“下列与……相关叙述正确(错误)的是”制式,节省了考生的阅读量。也有少量的信息题出现阅读量较大的现象。
2、知识点覆盖面
整套试卷,没有出现生僻冷门知识的考查。突出教材,以考查基础为主,但又不失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考查。在保证主干知识覆盖的同时,以某个主题为命题点考查多个知识点,甚至4个选项考查多个知识点;必修1和必修3交叉综合考查,如2016年Ⅰ卷第4题考查有氧呼吸、ATP的功能、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等。2017年Ⅰ卷的第1题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与内环境的稳态调节联系在一起考查。
(二)主观题的命题特点
1、实验与探究
试题的背景材料突出了生物学实验,凸显了生物学的实验科学特点。涉及的实验方法,既有生命科学中的经典研究方法,如对照实验、遗传杂交等;又有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现代技术手段,如构建重组质粒、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等。考查形式,既有方法的应用,又有实验方案设计评价,还有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由此可见,试题对实验方面的素材是极其重视的,对科学实验方法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更是全方位的。
表1:2015-2017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Ⅰ、Ⅱ、Ⅲ生物部分必考考点分布明细表
表2:2015-2017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Ⅰ、Ⅱ、Ⅲ生物部分选考考点分布明细表
2、整卷考点知识分布
全国卷在试题命制中,选取知识一般重视核心、突出主干。必修模块中的4个大题中,有三个都是多年公认的“必考点”,即细胞代谢、遗传定律、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这符合“重点问题重点考,重点问题年年考”的基本模式。而选修模块的知识点也突出重现了近几年的两个核心点,即基因工程和微生物的培养等。
3、试题设问方式的悄然改变
试卷主观题中“原因是”、“结论是”、“能不能”等设问形式明显增多,突出了生命科学的理科属性。如2016年Ⅰ卷第29题要求解释“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2/n”的原因。第30题要求写出“这一结果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第31题中要求解释“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第32题要求设计实验过程等。2017年类似的设问也不少,如I卷的第37题、第38题设置问题“原因是”各2空,此外,还设置了“作用有”、“作用是”、“启发有”等设问。此类设问包含了相当的开放性,答案要求的文字量较多,对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高,既要“逻辑严谨”,又要“简明扼要”。
4、侧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
主观题既注重了对考生基础知识的考查,更通过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来深入考查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特点。每道题都让考生感到“熟悉而不陌生”,但解答时又不是对教材某一点的死记硬背,突出考查了考生的学科生物学素养及学术语言的表达能力。
侧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强调理科的逻辑推理能力。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求用学过的知识和术语正确阐述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如要求运用光合作用的生理作用机理说明实验原理,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二是从分析和推理着手,全面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要求根据背景材料,推理基因的位置;用一个实验得到的子代设计两个不同的杂交实验,证明另一个实验的结论等。如2017年I卷的第29题,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要求考生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这既是对教材中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延伸和活用,又是对考生是否理解试题相关信息,是否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检验。这类考查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型试题,给考生更多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
三、新高考生物试题的命题趋势
(一)高频考点常考常新,低频考点不能轻视
全国卷中,连续5年都考查的知识点有:(1)细胞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2)遗传的基本规律(分离、自由组合),(3)各种平衡调节(水、血糖、渗透压),(4)种群、群落、生态系统(2016考得少)。由于以上知识点都是新课标及考纲要求的主干知识,理所当然是高频考点、命题热点。预计2018年仍然少不了这些知识点的试题,且所占分值仍然会比较重。
每年的高考试题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知识点考查。在备考中,应该关注两种情况的低频考点。首先,近5年来还没有或者很少命题的考点,如细胞分化、凋亡、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变异等。如2017年I卷的第2题出现的有丝分裂、台盼蓝染色法等,2016年试题中多次出现“酶与ATP”等。其次,高频考点中的某个具体知识点,如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体温调节、神经调节中人脑的高级功能等。
(二)弱化必修知识的模块,强调生物学科能力立意
历届全国高考生物试题在必修模块分布上,都是无规可循的。从各届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来看,命题专家们更强调试题的选拔功能,而对试题覆盖面关注得少。以全国I卷为例,2016全国高考生物试题中,涉及必修1的试题有第1、2、3、4、30(1、2)、31(3),共计32分;涉及必修2的试题有第6、29、、30(3)、32,共计30分;涉及必修3的试题有第5、31(1、2),共计13分。2017年的试卷中,必修1约占分值21分,必修2约占分值28分,必修3约占分值26分,其中必修1主要是考查了细胞结构功能和光合呼吸;必修2侧重于遗传基本规律的考查;必修3重点在调节相关内容,生态系统的内容几乎没有在该试题中体现,从去年开始对生态系统内容考查有弱化趋势。选修1和选修3还是考查重点内容微生物培养和基因工程。
不难发现,全国卷生物试题打破模块命题,一方面是高考改革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命卷组更重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这种能力不仅包括生物学科的基本素养,也涵盖了对社会的关注。
(三)弱化生物计算,强化逻辑推理的思考
2016年全国理综Ⅰ卷生物,没有涉及计算。2017年全国卷生物试题中,I卷的第6题、Ⅱ卷的32题有出现简单的计算。即使出现的计算,一般也都是在遗传题中,要求学生在遗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或对猜想进行试验的设计。这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更多注重生物现象背后原因的思考、生物原理的运用。在培养生物理科逻辑思维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学生运用术语的语言组织能力。而数学工具的应用方面的能力,应更多的留在数、理、化等学科中体现。
(四)选修内容丰富,选考逐年开花
在全国卷生物试题中,选考题考查知识点不单纯来自于选修1或选修3中的内容,有时候可以结合必修教材中的内容。原则上必考题中没有选修内容,但选考题中可以结合必修内容。如2017年I卷的第38题中将选修3的基因工程与必修2中的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联系在一起考查。
在新课标卷的生物试题中,近两年的选修1内容,都是考查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且与前几年并没有重复。因此,复习时应该仔细审查各届试题中的选考题,并与教材内容一一对比,找到近几年没有考查的内容重点复习,如选修1的胡萝卜素的提取、选修3的植物细胞工程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