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旧栏目 / 阜阳三中教学教研 / 政治组 / 备课活动

把哲学家和思想家请进高中政治课堂

发布时间:2018-01-06 18:57 浏览:3241
【字体大小:
哲学对高中学生来说,学习的过程中确有许多困难。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其他哲学家和思想家的名言、哲学故事、典型观点和哲学思想对它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理论观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哲学思维的境界。
一、哲人故事导入新课,先声夺人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链接哲学家的故事,导入新课,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学习动机,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从而为新课讲解定下基调。
在教学“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一框时,教师可首先讲述战国著名哲学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哲学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公孙龙“白马非马”论为什么是错误的诡辩论?白马与马到底是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引用哲学家的经典名句,强化信度
经典哲学名言是人类认识上的宝贵财富,其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使用教材所提供的哲学名言,强化教学的可信度。
例如,在学习量变与质变的原理时,可引用荀子的名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让学生明白量的积累的重要性。
哲学课本上每一章节及课后思考与练习题中,都大量的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毛泽东等古今中外哲学家的名言。用好这些教学资源,可使枯燥的理论富有趣味,乏味的东西变得生动,也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三、介绍哲学家的基本思想,启发思维
中学哲学课教学过程就是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常识水平,把深刻的哲学道理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常识”。而哲学则是把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丰富的哲学思想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因而它的概念和原理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刚刚接触哲学的学生来说,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感受哲学的思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把课本内容适当加以扩张,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哲学家的思想,就可以把晦涩的内容形象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在亲近哲学家的过程中感悟哲学家的思想,理解基本哲学概念。
四、列举哲学家的典型观点,泾渭分明
比较是贯用的教学手法之一,比较方法运用得当,能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使新课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哲学教学中,会遇到许多相似的概念、不同的哲学观点和派别,教师可以在简单明了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强化对唯物主义的理解。
如在教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时,可以列举下列两组不同哲学家的观点:
第一组:唯物主义代表人物及观点:
①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②王充:“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③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④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第二组: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及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②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③王守仁:“心外无物。”
④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
通过以上两组不同代表人物及哲学观点的比较,就可以轻松地总结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根据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将哲学划分为两大基本派别。
五、讲叙哲学家的趣味故事,引趣激思
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爱听故事的高中生占85%以上,这可看出中学生是很喜欢听故事的。教师可以将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来创造教学佳境。
例如,在教学“矛盾的对立统一”时,可采取故事式设疑:传说孔子曾带领一班学生找老子请教,老子很老了,正在闭目养神,大概听到了响动,抬起眼皮看了看,孔子赶快请安说:“弟子孔丘特来候教。”过了很长时间,老子才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看到我的牙怎么样?”孔子说:“已经全掉了,又问:“我的舌头怎么样?”孔子说:“还好。”老子又合上眼皮,静养去了。请问,老子教了孔子及弟子们什么道理?在有趣的故事中提出疑问,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总结,老子的意思是牙齿是刚强的,却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东西,看问题要用矛盾的观点。
结合教材内容精选一些哲学故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近”哲学家的思想,便会激发他们学习哲学的理论兴趣,拓宽他们的理论视野,撞击他们的理论思维。那时,学生就会发现哲学家其实就在我们的课堂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