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百年三中 / 校史回眸

百年名校◆阜阳三中的历史传承和发展 第三篇章:忽来骤雨打新荷

发布时间:2016-12-01 17:10 浏览:9549
【字体大小:

 “清颍中学堂”办学不久,连年战争,出水新荷,忽遭恶风骤雨。从“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从“七七事变”到解放战争,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三十多年的坎坎坷坷,战火的焚烧,兵匪的洗劫,学校发展荆棘载途,举步维艰。

  民国初年,学校被封建军阀倪嗣冲划入“倪家两公馆”。此后又遭豫匪洗劫,学校被迫停办。

  1924年(民国十三年),局势相对稳定,应阜阳县县长徐传友、劝学所所长程旭亭之聘,毕业于美国米西干大学教育系的吕醒寰先生,在清颍中学堂旧址,重整校园,建成两层12间教学楼一座,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命名为阜阳地方政府公办中学——阜阳县立初级中学(简称“阜阳县中”)。吕醒寰任校长,吕盘铭、孟逊三负责教务与总务。 招收初中一、二年级两个班,一年制国民师范一个班 ,1925年秋季,县中开学上课。(7)1926年初,军阀张宗昌部直鲁联军南下过境,政局动荡,县中停办一年。1927年,县中复课,阜阳县教育局长郭少鲁兼任校长,又新招初一一个班,合计为初中一、二、三年级三个班。1928年,北伐军柏文蔚、高桂滋两部驻阜阳。社会秩序好转,县中正常教学,王允仲任校长,后周波臣任校长,孙佛伟、李仲芳、周凌阁三人分管教务、舍务和总务。

 

 1929年春,胡乐菁接管县中,聘请业务能力强的刘鹏九、叶永昶为教务主任和舍务主任,王伟生、周凌阁为训育主任和总务主任;同时整顿校园,添置设备,新建楼房四间,设有图书室、阅览室,下设教室两间,校舍臻于完备。教学班由原来的三个班扩增为六个班。胡校长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管理有方,主持学校工作十年,校纪严明,校风良好,深得社会嘉许。为社会培育了大批优秀精英,1934年的初中毕业生张国英,后来任台湾国民党政权代国防部长。


 1938年5月24日,日机轰炸阜阳,县中损失惨重,被迫停办。1939年春,阜阳城秩序逐渐恢复,王和任校长。县中校址被上海私立安徽中学颍州分校借用。1940年阜阳县立中学复学,省教育厅委派邓甲三任县中校长,王乐民任教导主任,后改任郭宪文,训教主任张宝初。学校当时有初中班六个,高中班三个,简师班两个(简师班于1942年移交给阜阳简易师范),教育经费由县政府直拨。学校曾创办过《阜中半月刊》杂志。


 1941年,马昌实为学校校长,学校共有楼房教室七间、瓦房教室三间、草房教室十四间,楼房宿舍五间、瓦房宿舍二十六间,草房寝室十间;有教职工宿舍八间,办公室五间,门房两间,饭厅六间,文娱室两间,厨房六间。


 1945年秋至1946年春,李家珍任校长,后印邦彦任校长,连砚秋为教导主任,周阶平为训育主任,李丹馥为总务主任。1947年6月和9月,阜阳曾经两次解放,时局不稳,县中部分师生迁往蚌埠,与阜阳迁往那里的其他学校的学生合办“长淮临时中学”。余下的教职工推举李伯英为校长,负责主持学校日常工作。随后阜阳解放,阜阳县立初级中学的历史宣告结束。

 1924年到1948年,学校先后由吕醒寰、胡乐菁、印邦彦、李伯英等十多位同志任校长。这期间,风雨飘摇,时局不稳,国有倒悬之危,校有倒悬之难。三十年的兵燹之患,三十年的茹痛含辛,阜阳县立初级中学在重创下挣扎,在灾难中求生,以坚毅不拔的意志,续写着勖以大义、明以至理的育人诗行。成就了吕醒寰、胡乐菁、郭宪文、李伯英、马乾初、刘耀文等一大批教育精英。

 阜阳县中作为颍淮名校,以“四维”、“八德”为育人标准,注重对学生人格的陶冶,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学子。刘啸云、华群、吕霞仙、丁如嘏、王子健、赵景庵、张国英这一串串响当当的名字,足以成为阜阳县立初级中学的办学骄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