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百年三中 / 校史回眸

百年名校◆阜阳三中的历史传承和发展 第四篇章:凤凰新唱更生歌

发布时间:2016-12-01 17:18 浏览:10764
【字体大小:

1948年,阜阳解放了。阜阳县立初级中学在三十八载战争风云后迎来了凤鸣朝阳的绚丽彩霞。在战火后更生的阜阳县立初级中学向着新的曙光,引吭高唱“凤凰更生歌”。

1948年,新政府指派李伯英先生继续负责学校工作,连砚秋、李洪轩、吴大斌分别负责教务和总务。(13)当时设有初中六个班(另有简师两个班,由张子厚负责)。1949年初,中共阜阳县委、县政府将原“安徽省四临中”“安徽省立女子中学”“阜阳县立中学”“私立安中”“私立崇正中学”相继接收合办为“阜阳联合中学”,原县中(三中原校址西院)为本部,原省立女子中学地址为联中二部。阜阳联中成立后,赵文衡任校长,副校长郭宪文,辅导主任牛维鼎,副主任梁保谦,教导主任吕盘铭,总务主任曹子龄。学校有初高中十多个班,每班有辅导员一人。学校改革了旧学校的教育内容和管理方法,开设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美术。(14)同时加强师资培训,采取教师研究会、集训班、学习班等形式培训师资,重点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提高觉悟。学校还配合当时工作,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组织进步学生参军、参干,参加全国解放战争和反匪、反霸斗争。奠定了教师为革命而教,学生为革命而学的思想基础,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学校的性质。1949年秋,杨兴瑞为学校校长。

                                  





1950年春,赵文蘅再任校长,将安中合并为联中。教导主任为梁保谦、朱伊君,总务主任阎翰生、副主任罗怀信。学校有初高中七个班,另有师范两个班,在校学生百余人。贡院(原颍女中)为学校二部,有初中六个班;并在插花设有分校,有初中班四个,由赵凤居和鹿啸中负责。(16)(16)1950年秋至1951年春,“阜阳联中”更名为“阜阳中学”,杨百川同志任校长,梁保谦、郭宪文为教导主任,辅导员易名为班主任。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改进教学方法。学校还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扩大了歌咏队,成立了各种球队,增设了文娱室、阅览室、教育基层工会办公室,校园呈现一派生机活泼的学习生活局面。这一年,学校还在二部西院增设附属小学部,阎翰生、张世勋担任小学部主任。1951年春,王子建、张真幻二人被评为模范教师。(16) 

                    

1952年秋至1953年春,梁保谦任校长,吴一德、张世勋任教导正、副主任,阎昆山为总务主任。校址向西拓展至碾盘街,向南将三府街宁宅设为女生部,向东在文德街东扩建男生宿舍;向北扩展至贡院街口。学校还将木楼进行加固修整,上作教室宿舍,下为办公室、图书室、实验室。(18)1952年夏,全体教职工前往芜湖参加全省中等学校教职员工思想改造学习会,为时两个月。会后,以自报公议方式评级,始改发粮包干制为薪金制。此时,初高中都改为公办。高中部设在贡院,(后地区曲剧团和卫校地址),校名为“阜阳第一高级中学”;初中部仍在原校址,易名为“安徽省阜阳第一初级中学”,班级扩大为十八个教学班。


 1953年秋至1956年秋,魏思奎任校长,张世勋、张真幻为教导正、副主任,周干民为总务主任,1954年,提拔吕士铮为总务副主任。1956年,张真幻因体弱辞去职务,曾兆海为副主任。三年内,学校新建了三排教室,(每排四个教室)并将文德街路东的校园扩大,把原阜城公共体育场合并于校园内。为东西两院便于来往,将西院东南角校门改建在两部中间,形成两相对称的东西两部分。(17)

当时教学采用凯洛夫教育学的五个环节教学法,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一定的作用。1956年4月,学校的陈新华、李涛、张真幻三人赴合肥出席了全省中学教师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8)

1956年6月,工资改革,调整教职工级别,分定级、升级、靠级三种,每人工资均有增加。

1957年,王犁、陈殿碧二人为正、副校长。(19)张世勋、曾兆海分别为正、副教导主任,周干民为总务主任。学校班次如前。4月,张真幻老师被专署文教科选派参加安徽省中教参观团,赴南京学习参观。5月,开展反胡风学习,接着大鸣大放。暑假,开始集中学习,反右斗争开始。秋季,一边教学,一边“斗争”,随后是自我教育运动、“向党交心”、“红专”大辩论、批判“三脱离”等运动。仅1958年就有20多人被划为右派,分别予以劳教、劳改、撤职、降级留用处分。他们之中大多是教学骨干,因此,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教学受到严重影响。(20)


 1958年,阜阳第一初级中学开始招收高中学生,学校正式命名为“阜阳三中”。王瑞卿、惠俊启任正、副校长。学校有初中十八个班,高中两个班,又新建了仪器楼、大礼堂和食堂。学校由于工作出色,被评为全国红旗单位,惠俊启、白文焕和张德祥三同志出席省先代会,校长王瑞卿赴北京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由于“左”倾路线的影响,学校走了一段弯路,在当时“大炼钢铁”运动下,学校东院的操场上,高炉林立,炉火通红,致使教学秩序受到破坏,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1960年初,惠俊启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时值三年困难时期,学额严重不足。1961年,学生连筱山参加全国古典式摔跤比赛,荣获第一名的优异成绩。1962年,学校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教学、生产劳动、科研三者结合起来,教学秩序恢复稳定。1963年,开展了学习雷锋的思想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学校教学工作逐渐回到了正确道路,教学秩序井然,各项工作步入正常。

1964年,马俊岩任校长。这一年,毛泽东同志多次发表关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指示,学校教师一边学习,一边改革教学,在总结学习苏联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克服“注入式”主观主义教学方法,逐步减轻了学生负担,纠正了突袭考试的做法。

1966年,马俊岩任校长,张世勋任教导主任,学校有初中十八个班,当时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校的教学秩序都很正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