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百年三中 / 校史回眸

百年名校◆阜阳三中的历史传承和发展 第五篇章:风狂雨骤文革潮

发布时间:2016-12-01 17:28 浏览:9630
【字体大小:

1966年6月,三中也同全国一样卷入了“文革”的狂潮,教职工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顿时紧张起来。大字报铺天盖地,搞得人心惶惶。工人郭景兰被运动吓得神经紧张,上吊自杀。《谁是杀人犯?》的大字报又激起斗争的漩涡。师生“停课闹革命”,上级派出工作组进驻三中,工作组组织学习批判资产阶级代表、资产阶级当权派的文章,发动群众开展“四大”运动,揭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给学校干部和教师排队归类,三中共揪斗十四人强迫劳动,限制自由。闹得人人自危,人心惶惶。学校陷入无政府状态。不久,师生纷纷进行“革命大串连”。后来师生分为两大派,经常开展激烈辩论,甚而至于武斗频发,学校财产惨遭破坏。此时,军宣队进校“支左”。(22)


 1968年,在“复课闹革命”的口号声中,学生相继回校。工宣队(阜阳柴油机厂派出)第一次进驻校园。随后是“清理阶级队伍”,有八名教师惨遭迫害,吕品老师上吊自杀,徐子征老师致残。同年,两派联合,成立校“革委会”,主任宁安国,副主任张凤山。六六、六七、六八三届毕业生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23)


 1969年秋,马俊岩为“革委会”主任,张凤山为副主任,学校招收初一新生八个班,后因其他学校下迁,红专学校、阜阳师范、阜阳师专的初一学生并入三中,共二十个班。1970年,毕业学生实行“四个面向”(工厂、农村、军垦农场、学校)的分配制度。

1971年春,革委会主任魏思奎,副主任张凤山。初中十二个教学班,高中部1964年停办后,又恢复招生,招收高一新生六个班,高中学制两年。

1973年之后,在“四人帮”的影响下,学校也陷入反对“师道尊严”、斗争老师的狂潮。随后开展了“批林批孔”、批“右倾回潮”运动,将大批知识分子打成“臭老九”。(24)1973年秋,工宣队(阜阳地区建筑公司派出)进驻学校,实行无产阶级专政。1974年赵国宝、侯明珠为学校革委会正、副主任。学校有十二个高中班,十二个初中班。1975年,在“朝农经验”的影响下,三中开办了农村分校。学校停课,师生到农村修路、挖沟、挖鱼塘、平整土地,修建房屋,共盖房屋十二间。后来师生轮流到分校劳动。学生在分校半天上课,半天学习,学习风气荡然无存。同时,全国都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上级通知把梁效的文章作为教材,加之不同形式的“批邓”运动,教学秩序陷入混乱,贻误了一代青年。(25)


 十年动乱,给三中带来的是混乱,是倒退,是破坏。特别是三中在建国十七年长期积累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被破坏殆尽,损失无法估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