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德育工作 / 心理辅导 / 工作动态

阜阳三中心理老师在阜阳第二届自体关系心理学大会作分享

发布时间:2021-05-20 18:52 作者: 学生处 浏览:8116
【字体大小:

 333.jpg

       最近有幸学习了一位心理老师的上课风格,在观看他上课的视频的过程中,最为触动我的是他和学生之间建立的关系模式,举个简单的例子,他会及时关注学生的发言,一个学生坐在座位上分享他/她的想法,这位老师会走到这位学生的旁边,用手轻轻地拍一拍他们的肩膀后简单重复学生的发言。我一直在思考这位老师上课让我感觉很吸引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最近的学习,我总结出了今天这个题目“在关系中带着主体感生活”。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位老师是很真诚,他很投入地进入课堂中,看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地对这个课堂有了“掌控感”,在这种团体氛围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思考、去交流。

    一、主体感的界定

     在日常的学习和咨询中,咨询师经常询问来访者“你是怎么想的?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呢?”在学习自体关系心理学课程中,老师们的分享很精彩,例如,“我们对自己好一些,给自己创造一个梦幻的感觉”;来访者问咨询师“我男友是否喜欢我”,咨询师的回应是“你一次次地问别人是否爱你,你对这个爱是怀疑的。”。接下来,从行为的发出者—“主体”和行为的接收者—“客体”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第一句话中,咨询师将来访者称呼为“你”,这个时候“你”就成了主体。第二句话中,“我们”是主体,“对自己、给自己”中的“自己”是客体。我们这个时候是主体又是客体。第三句话中的“我”变成了客体,“我男友”变成了主体,而咨询师的回应是以“你”开始,咨询师将来访者重新放于“主体”的位置上。

      有来访者说“我一直想弄明白脑海里的想法是否正确,你只要告诉我是否正确就行了,我就是想要一个答案而已。”又或者“我觉得我很差劲,听不懂课,活着没有价值,只会给父母添麻烦”。这些来访者被这些“强迫性的想法、抑郁”控制而丧失了掌控感。他们期待在咨询中重新获得掌控感或自主感。同样的以主体和客体的角度来思考,第一个例子中,来访者将自己放于“客体”的位置上,而他头脑中的想法则被放于“主体”位置上。第二个例子中,抑郁的想法被放于“主体”位置,而来访者是在客体的位置。

     可以从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三》诗作理解“主体感”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南山坡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落。早晨我下地锄草松土,晚下我扛着锄头回家休息。狭窄道路长满了草木,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衫,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的呢?只要我那心愿还在,乐趣长存就足够了。

    主体感就是个体是自己世界的主人,可以主动地、自主地调整自己行为、适应环境变化。

    二、主体感的丰富

     在自体关系心理学案例督导中,马老师经常问“这个来访者给你什么感觉?如果你是来访者,体会一下自己怎么了?”。有一次课程中,马老师让我们通过扮演咨询师和来访者,看对方“内在的小孩需要什么?”。这个活动需要咨询师不仅仅听来访者说的内容,还要感受对方“内在小孩”的状态,感受“诉说”的背后的需要,比如,镜映的需要、涵容的需要、自性的需要。所以当一个人呈现其困扰时,我们要去思考这个人是想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来访者和咨询师构建的关系再现了来访者内心的关系模式、他/她童年时和重要他人的关系模式,以及他/她当下和他人构建的关系。而他/她的内在关系模式,是童年形成的,会随时随地呈现在个体生活中。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有句名言是“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如果咨询师能够看到对方的“内在小孩”,而看见,就是爱。婴儿需要被妈妈拥抱和看见,成年人也希望有一双充满爱的、欣赏的眼睛看到自己,比如发朋友圈。被深深地看见,即是被极大地共情。此时,个体被极大地滋养。共情的目的是让一个人更有主体感。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做决定的全是家长,那么孩子的主体感就会大大折扣。比如,孩子1说:“妈妈,我最近成绩提不上去”。妈妈1:“你看书店里不是有很多参考书吗?多买点回来,多花时间多练一下”。孩子2说:“我以后要做什么工作呢”?家人:“你现在什么都不用想,把成绩提上去,高考之后再想”。这都是在剥夺孩子的主体感、自主感。

      我们成长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些让我们感动、印象深刻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我们被滋养,让我们更加信任自己的感受,同时我们的主体感也是被丰富着的。诗仙李白在《赠汪伦》中写道,“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想必,汪伦对李白很真诚,两人很契合,否则,李白是无法有这样的创造。

     个体发自内心的做一些选择,个体才有动力,来访者发自内心的理解自己的经历,才有改变的可能。来访者真正拥有主体感时,才是疗愈的开始。以上仅供各位老师参考。


1222.jpg0.jpg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