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高中生认识心理暗示的奥秘、掌握运用积极暗示的方法,近日,我校高一年级心理课以“解码心理暗示,赋能成长心态”为主题,通过趣味实验、案例分析与实践体验,带领学生感受暗示的力量,为心理健康成长注入正能量。
课堂伊始,“柠檬实验”率先打破沉闷。心理老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细致描述“柠檬的黄色表皮、清新果香,以及咬下时酸甜多汁的口感”。随着描述的深入,不少学生不自觉地分泌唾液,真切感受到“语言暗示”对身体的奇妙影响。老师借此点明:“心理暗示就像‘隐形的向导’,悄悄影响我们的感知与行为。”
随后的“气球与铅球”体验,让学生直观对比不同暗示的效果。老师邀请两名学生上台,分别对他们进行引导:对一名学生说“你的手臂像绑了铅球,越来越重,抬不起来”,对另一名学生说“你的手臂像系了气球,越来越轻,慢慢往上飘”。在语言暗示下,两名学生的肢体反应截然不同——前者手臂逐渐下沉,后者则缓缓抬起,生动的对比让全场学生深刻体会到“积极暗示”与“消极暗示”的巨大差异。
“手指暗示”小游戏进一步点燃课堂氛围。老师让学生双手食指对齐伸直,同时反复默念“我的右手指会比左手指长”,并观察手指变化。几分钟后,不少学生发现自己的右手指似乎真的“变长”了。“这其实是心理暗示引发的主观感知变化。”老师的解读,让学生们对暗示的作用机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案例分享环节,老师播放了运动员杨倩通过心理暗示实现逆袭的片段,介绍她在比赛中通过深呼吸、自我鼓励等方式调节心态,最终夺得奥运金牌的故事。“杨倩的经历告诉我们,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在关键时刻帮我们稳定状态、突破极限。”老师的讲解引发学生思考,大家纷纷分享自己曾因“自我鼓励”或“他人肯定”突破困难的经历。
课堂尾声,老师总结了“心理暗示的三大原则”:一是积极导向原则,多使用“我能行”“我可以尝试”等正向语言,避免“我不行”“我肯定做不到”的消极暗示;二是具体明确原则,暗示内容要具体(如“我每天认真做一道数学题”),而非模糊的“我要变好”;三是重复强化原则,通过反复默念、写在显眼处等方式,让积极暗示深入内心。
最后每位同学都涉及了适合自己的暗示语或者想象进行实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